说来挺可怕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无数人其实都在“裸奔”....

而且常常是因为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就把自己泄露得彻彻底底——朋友圈发了张照片、下载了一个正规软件、卖了一部旧手机、换了一个手机号……

然后意想不到的事就发生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本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文章,部分细节存在艺术加工请注意甄别。

——●◯暗网里的可怕"盒子"◯●——

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里,总有一些看似平凡无奇的词语,却隐藏着令人不安的阴影。其中,"人肉开盒"这个词就给人一种诡异而黑暗的联想。

去年,一起发生在某视频平台的"人肉开盒"案件引发轩然大波,多位UP主遭遇了这种可怕的待遇,有组织、有计划地被别有用心的人士对其进行"盒子"式的侵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人肉开盒",其本质上是一种借助网络平台,暴力侵犯他人隐私、人格权的行为,它集中暴力、侮辱、跟踪、威胁于一体,对受害者造成了精神和生活上的巨大困扰。

这起案件显示,"开盒"分子们拥有强大的网络攻击能力和庞大的人肉搜索资源,他们蓄意侵犯创作者权益,在暗网里到处蚕食、为祸网络环境。

令人震惊的是,他们的目的不仅是满足病态的恶趣味,更有与之勾兑的利益链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作者们曾被别有用心地"盒子"式威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公开某些隐私,肆意妖魔化、对他们人身安全构成威胁。

面对这种"黑帮绑架"式的勒索,多数创作者们身心俱疲,只能向"开盒"分子低头。然而,这只会让"开盒"分子趁虚而入,进行更肆无忌惮的勒索。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格外注意个人隐私的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事实上,如果不经过专业的数据彻底清除,旧手机内的通讯录、照片、短信等个人信息将完整地留存下来,被他人窃取隐私的风险就随之而来。

业内曾多次曝出知名二手手机交易平台上,有大量被曾经主人疏于管理的二手机在流通。想想就有些后怕,一旦落入不法之手,你的个人信息可就泄露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此之外,公共场合使用免费WiFi热点、注册某些网站或App账号、使用外卖或网约车服务,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个人信息输入,恐怕也会被记录并流向黑色产业链条。

有不法分子专门针对免费WiFi热点下手,通过"伪造热点"等技术手段窃取用户信息,形成"租用"个人信息产业链。这些看似无心的个人信息输入,就在我们无意识间,留下了个人足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外防不胜防的就是"人肉搜索"与"开盒"的黑色产业 了"人肉搜索"是利用网络和线下的各种渠道,搜集并整合某人的个人信息;"人肉开盒"则是通过图像视频分析,推断出目标人物的位置身份等一系列隐私。

这两种手段并非什么高科技,却以"低级黑"的方式窥探并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事实上,一些不法分子已经将之当成职业化的违法犯罪手段,组织专业机构从事此类违法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李雅芳便是臭名昭著的"人肉搜索"主犯,她不仅有着成熟的团伙架构,还具备强大的黑客技术能力,被指通过多种非法手段窃取了数十万条公民个人信息。虽然,她在2019年已经入狱,但现在仍然存在很多此类不法分子已经伪装成各种调查公司、律师事务所、催债公司等合法机构的外衣,肆意滥用和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职业犯罪分子往往拥有专业的"开盒"手段,仅依据一张风景照片,便能精确分析出拍摄地理位置、楼层等细节信息。

更有甚者,一些行业内鬼将会主动出卖客户信息,助纣为虐。

面对如此猖獗的隐私泄露风险,我们不得不时刻提高警惕,360°无死角地防患于未然,妥善保管个人信息,对待二手设备时要彻底清除里面的数据,在公共场合谨慎使用网络,办理各类业务时也要精打细算地提供个人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官方尽量整治◯●——

面对这股网络戾气的肆虐,最高法等权威部门终于亮出了锋芒,果断出手。

2022年3月,最高法出台司法解释,将"人肉搜索"等侵犯公民隐私权行为列为违法犯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喜可贺的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人肉开盒"这头祸端在年轻群体中已经滋生出一股罪恶的亚文化现象。

一些满怀叛逆心理的未成年人,已经将这种网暴行径视为一种所谓的"酷文化",对"开盒"技术和黑话趋之若鹜。

在年轻人的某些封闭小圈子里,这些令人髆指的"开盒"操作手法和成果被疯传、被夸大,成为了一种特殊的"装X"方式。

部分不肖网红和自媒体为了蹭热点,也开始滥用"人肉开盒"制造噱头,引导年轻群体追捧谬误的价值取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股罪恶之风一旦深入年轻人的内心,势必会扭曲他们对是非曲直的认知。

青春期的孩子们生命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树立,很容易被某些偏激思潮裹挟,产生一些违法乃至犯罪的错误行为。

一旦这种恶劣的亚文化现象在少年群体中蔓延开来,网络空间的道德底线将被彻底抛弃。我们决不能让无辜的年轻人被这股戾气所同化,我们也决不能放任网络生态被继续蚕食。

因此,除了相关监管部门的严惩之外,更需要全社会共同发力,为这些误入歧途的年轻人纠正价值观念、疏理正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个人尽量规避◯●——

但单靠高压惩戒还远远不够,广大网民自身也必须筑牢"防火墙",切实保护好隐私。

换号时,要及时注销旧号码绑定的所有账户,防止信息泄露;处理废旧手机时,也一定要格式化覆盖数据,彻底抹除里面的个人信息。

另外,在社交平台上要恪守低调,晒照时注意隐去个人敏感内容,避免成为"开盒"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且,我们上网更要"谨慎重谨慎",不同网站使用不同密码,谨防一个网站泄露就全盘皆输。

避免张扬炫耀、避免口出狂言,遇有争论也要及时止损、远离是非、退避三舍。别把自己暴露在"戾气"的火线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APP获取个人信息权限,也要三思而行,即使开发商宣称需要获取通讯录等敏感权限,以提供个性化服务,我们也要审慎权衡利弊,对隐私保护决不手软。

只有把住了这些防范要点,时刻提高警惕,我们才能真正为自己构筑起坚实的"防火墙",在数字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