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香古色的铜鼓、色彩斑斓的织锦刺绣、巧夺天工的陶瓷器……在广西民族博物馆,方寸间可一览千年。壮、汉、瑶等民族的历史根脉和文化传承,在这里光影留痕。

广西民族博物馆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全国关心下一代党史国史教育基地。馆内藏品凝结着各民族记忆,诉说着广西各族人民守望相助、亲如一家的故事。

近年来,该馆策划推出各种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主题活动和丰富的展览,吸引观众“走进来”;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把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送出去”,将博物馆打造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阵地。

丰富展陈让文物“活”起来

“五一”小长假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游人如织,铜鼓、纺织品、金银器、石器、竹木器、陶瓷器、化石标本、纸质文物等八大类别5万余件(套)藏品吸引游客驻足。馆内精心筹备的展览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让观众直呼过瘾,也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日,壮族文化展展厅里,讲解员为游客带来公益讲解。韦颖琛摄

走进“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展厅,讲解员正在介绍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的老照片:“花车上‘庆祝广西僮族自治区成立’的‘僮’字,和现在的‘壮’字不一样。‘僮’字最早见于宋代,是个多音字,有歧义,1965年周恩来总理提议把它改为现在的‘壮’字,虽然只是一字之改,却充分说明党中央对壮乡儿女的关心……”

“BEIXNUENGX(贝侬)——壮族文化展”是一个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曾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项目。202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对该展览的内容进行完善提升,增加了铜鼓、壮锦、民族服饰、壮医药等展品,在内容上强化了各民族团结友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

近年来,广西民族博物馆持续加大藏品征集力度,侧重征集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的藏品。值得一提的是,该馆收藏了古代铜鼓346面,是目前世界上收藏铜鼓数量最多、类型最全的博物馆。馆内构建以“壮族文化展”“铜鼓文化展”“五彩八桂”等基本陈列为主线,各类专题展览为辅线的陈列展览体系,室外的露天展示园则集中展示广西各民族特色民居建筑,开展非遗展演。整个场馆全面、生动地展示了广西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以及民族团结进步的累累硕果。

一系列展览中,2023年5月改造提升、重新开放的“穿越时空的鼓声——铜鼓文化展”是近年来变化最大的固定展览,展示面积增加到1100平方米左右,展出文物数量从原来的不足50件(套)增加到100余件(套),增加了观众互动体验项目、多媒体演示等。除此之外,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广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文化展”正在布展,预计将于今年6月与观众见面。

专业的讲解给展览增色不少。广西民族博物馆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完善优化讲解词,增加广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讲解内容,讲清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突出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广西故事。

沉浸式研学探索“文化世界”

“五一”期间,广西民族博物馆策划推出的“劳动赞歌”系列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参与体验,非遗展演、亲子研学、文创商店等现场人气十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日,来自山东的小朋友体验铜鼓拓印。韦颖琛摄

展厅里,壮族织锦、绣球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场展示制作工序,展现了新时代非遗传承人的匠心精神;展厅外,民族娃娃互动展演、铜鼓拓印互动体验、“劳动之美”主题打卡和“探寻壮美广西”线上线下展厅互动活动、“畅享民歌”有声海报导赏等创意活动,为观众带来别样的文化盛宴;文创商店里,“同心”系列文创产品等吸引游客观赏选购;研学教室里,刘三姐文化展配套研学体验活动邀请亲子共同参与,制作刘三姐主题研学作品,感受劳动的快乐……

在小青蛙研学教室,十多组亲子家庭正在参加刘三姐主题研学体验活动,听研学教师讲解相关知识,并用黏土制作刘三姐摆件,现场欢声笑语不断。“来这里主要是想让孩子们多了解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这个研学活动很有意思,孩子们都很喜欢。”来自广东茂名的游客罗先生说,他们一家和另外两个家庭结伴到南宁旅游,专程带10个孩子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学习,希望在“行走的课堂”中品读中华文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日,来自广东茂名的小朋友展示自己的研学作品。

“研学课程先带大家了解文化背景,再通过互动体验加深对文化的认识和记忆,每堂课都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展现中华文化,并突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研学教师覃元励介绍,像这样的研学活动,广西民族博物馆每年举办200多场。自2017年获评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以来,该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少年儿童观众开发各种专题研学课程,参与活动人数累计5万多人次。

特色鲜明的展陈、精彩的讲解、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广西民族博物馆成为各族游客的热门“打卡地”。据统计,该馆2023年接待观众量逾120万人次,今年“五一”假期日均接待观众1.35万人。

把文化送到“家门口”

为了更好地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2021年,广西民族博物馆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队,前往各地校园、社区、村寨、企事业单位、部队等开展民族文化普惠活动。

宣讲队成员主要由该馆科研专家、讲解员、社教专员以及“红石榴”志愿者团队构成,宣讲形式以“民族文化流动展览+民族文化课堂+互动体验课程”为主,旨在为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日,游客观看壮族织锦技艺传承人织锦。韦颖琛摄

广西民族博物馆先后将《五彩八桂——广西世居民族文化》《霓裳羽衣——广西民族服饰文化》《穿越时空——广西铜鼓文化》等十多堂民族文化课,以及苗族蜡(扎)染、花山岩画手工剪纸、壮族板鞋竞速、背篓投绣球、滚铁环等互动体验课程送到基层,让群众在欢乐的课堂中了解广西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五个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今年2月,宣讲队在南宁市各中小学校开学日这天走进校园,以“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金龙纳福 八桂迎春——广西民族年俗图片展”为切入点,为同学们讲解龙文化的演化发展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上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开学第一课。4月,宣讲队应邀到崇左市宁明县参加科普文化交流活动,让青少年通过铜鼓拓印、板鞋竞速等活动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据统计,宣讲队成立至今,共开展进基层宣传教育活动近60场次,直接受益近8万人。

“宣讲队将继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广西故事,结合各大节庆和主题活动日,持续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山区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普适性宣传教育活动,加大文化供给力度,拓宽宣传教育覆盖面,为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博物馆力量。”广西民族博物馆馆长陶少艺表示。

监制 |肖静芳

统筹 |安宁宁

编辑制作 |章音頔

来源 |中国民族报

觉得好看,点亮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