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由上海市全面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联席会议办公室、静安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西路街道联合举办的“人民城市大课堂”专题培训暨上海静安•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规划进社区”活动在绿房子举办。

本次活动以“更具韧性的社区复原力”为主题,特邀格吾景观创始人顾济荣、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干靓、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实践基地规划师刘雨佳、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王玲作主题演讲。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静安区人大代表骆悰作总结发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大金更”到“绿房子

生境花园营造小记

绿房子生境花园设计师、格吾景观创始人顾济荣分享了大金更、长虹、绿房子三个生境花园的营造设计,良好的社区生境空间对于生物多样性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多重帮助。作为城市中的生态踏脚石,生境花园既兼顾了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生活所需的地域环境的营造,又为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游玩休息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边的自然

校园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自然感知”分实验中心(Bio-CPU Lab)主任干靓,以同济大学校园生物多样性监测与保护项目为例,城市空间不是野生动物生存的“沙漠”,也可以成为人与其他生灵“共栖”的家园。在同济大学,通过组织学生志愿者开展鸟类月调,红外相机监测和声纹监测,“野生动物在哪里”公民科学数据众筹,鸟撞、鸟巢和物候专题调查等方式,形成调研报告、动物地图。基于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存需求,提出了构建生物友好型校园的环境优化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共同营造我们的绿色生态社区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乡村分院规划师、南京西路街道社区规划团队成员、第二网格片区对口社区规划师刘雨佳,现场介绍了在南西社区规划中,在有限的空间中挖潜生态空间、提高生态空间的生态效应、利用高品质的生态空间反哺社区的“三个步骤”。社区规划师提出通过在平面与立面上补充绿色促进空间共享等方式提高生态效应,还介绍了栖居在南西的主要动物和它们的活动特征,并建议在动物活动的重点地区打造生境花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变化下的健康韧性社区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风景园林系系主任王玲介绍了地球正在经历着气候变化,从山火频发、土壤退化、极端炎热、植物遭受热害、厄尔尼诺现象频发、海平面上升等挑战威胁着全球人类的生存空间,抵御气候变化的环境需要社区居民共同塑造,建设健康、韧性社区将成为气候变化下的保护伞。

在日常生活中,过度使用电力、使用塑料制品、不必要的使用机动车、食物浪费等都对气候变化产生着影响。通过分享纽约酷凉邻里计划、深圳梅丰社区公园、上海长宁虹旭生境花园等不同案例,启发思考如何行动起来,通过社区环境共建提高社区面对气候变化的韧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黄小清

资料:区规划资源局

编辑:叶苹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