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2日是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科技防护,智慧赋能。面对安全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广东也贡献了自己的新“智”慧。

2021年,广东印发《广东省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建设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加快推进我省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先行示范省建设。在城市中,构建“网格+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新模式,开展面向城市供水、供电、供气等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的气象服务,提升重大活动、重要赛事气象保障水平。在农村基层层面,强化乡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属地责任做好气象灾害应对处置,建立台风、暴雨、洪水预警信号及强降水短临预警与市县镇村四级防御行动挂钩机制。

《意见》指出,到2025年,气象综合服务能力明显提升,突发灾害性天气有效预警提前量达60分钟以上,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85分以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服务覆盖面100%,气象灾害对GDP的影响率低于0.15%,因气象灾害死亡人数比“十三五”期间降低10%;到2035年,建成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气象业务体系,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等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气象深度融入民生保障和行业发展,广东省气象综合实力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广州:多元化方式向群众“说应急”

有预案、有演练、有保障、有检查、有成本预算、有资源整合、有纪律、有宣传、有培训、有成效……广州市防灾减灾救灾工作已经走在了全省前列,取得了优异成绩,对标“新十个有”要求,目前,全市社区(行政村)“十个有”覆盖率达100%,已有2726个社区(村)建设完成“十个有”,建成数量全省第一;全市共有208个社区(村)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总量全省第一;全市共有应急避护场所2004处、面积3505万平方米,数量和面积均为全省第一。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应急科普宣传更是多种多样,从科普场馆到学校、社区,从应急科普车进校园到科普市集,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的应急活动常年举行。去年,融合广州市防灾减灾IP吉祥物“应急咩”,推广全民学减灾线上宣传,推出线上“广州市自然灾害风险普查科普园地”小程序、“防灾云科普,知识来守护”平台和“防灾减灾成语新解”系列宣传插画,举办防灾减灾云课堂,科普广州市主要灾种风险隐患和风险防患应对知识技能,还原市民生活中风险普查成果应用,通过市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高宣传教育实际效果。今年,省“全国防灾减灾日”主场活动在广州动物园举行,活动现场的科普书屋、地震监测仪器展示、重大工程地震安全在线监测与健康诊断平台演示模型、地震移动VR影院、模拟飞行体验、应急安全教育体验车、有奖问答等各种互动活动吸引了大批市民前来咨询、体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为城市应急系统装上“智慧大脑”

作为一座海滨城市,深圳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高,影响时间长、范围广,平均每年面临4个台风、30场以上的暴雨灾害威胁,并且台风暴雨灾害极易引发次生、衍生灾害,给城市防汛和防台风工作带来巨大压力。深圳市气象部门通过实施基层“网格+气象”行动、市区携手打造气象灾害防御“龙华样板”、开展区级气象灾害防御水平评估等工作,筑牢基层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针对市、区两级网格提供基于位置的精细化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在市委政法委覆盖全市677个社区的“深圳社区网格管理”平台及大鹏新区“大鹏智网”上实现气象监测、预警预报等信息展示和查询,为两万余名网格员提供台风、暴雨、雷雨大风、寒冷等实时预警信息和防御指引。

而对于街道、社区和小分格(综合网格片组)这三级网格,深圳市气象局与马田街道探索建立社区网格基层治理微信群,以街道、8个社区和80个小分格网格员为枢纽,在其组建的5000余个基层治理微信群快速传播,实现气象服务直达社区居民。

同时,深圳市气象局和市委政法委携手建立沟通对接和工作协调机制,编制《深圳市“网格+气象”行动方案》《深圳市社区网格气象防御工作指引》,建立网格员气象防灾减灾培训制度,将气象服务产品融于市、区网格管理平台,推动基层气象防灾“有方案、有制度、有指引、有平台、有培训”,体系化支撑“网格+气象”行动落地。

从5G高清鹰眼到全场景立体化监测预警,从抢险救援照明车到多功能网联无人机……同时作为科创之城,深圳在推进应急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勇当尖兵。前年,深圳防灾减灾技术研究院自主创新研发“地铁隧道外界入侵监测预警”技术,该技术目前已在深圳地铁5号线、11号线部分区域部署应用。自运行以来,该技术对沿线地铁安保区范围内进行了有效监测,可发现地铁隧道周边异常震动,为监测区域地铁隧道的安全运行提供了良好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市陆海一体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服务系统接入深圳市应急监测预警指挥中心提供气象技术支持

东莞:村村有气象观测

10年前,为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5·11暴雨”过后,东莞市气象局和凤岗镇政府加强合作,直面镇街气象灾害防御专业人员不足、预警传播体系不健全等突出问题。东莞率先探索建立了有稳定人员配备和财政保障的气象服务站,负责基层气象灾害防御、气象公共服务和预警信息传播等工作,解决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预警信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题。

2015年初,东莞市首个气象服务站在凤岗镇建成,集气象、应急与三防于一体。时至今日,在东莞全市率先实现村村有气象观测,而在凤岗更建成13个气象预警终端、3个内涝监测站以及1个气象科普基地。通过体系建设,东莞完善了‘镇、村一体化’的快速响应机制,预警信息到村到户到人,为应对灾害性天气提供有力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茂名:因地制宜搭建荔枝气象服务平台

在茂名市电白区,建有中国首个海洋气象综合观测平台——茂名博贺海洋气象科学试验基地。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博贺基地在边建设完善、边观测研究的情况下,一步步发展成为中国海洋灾害性天气研究最重要的野外观测试验基地,为认识和理解台风、海雾等灾害性天气过程和致灾机理,积累了一批宝贵的实测数据,填补了中国海洋气象观测的空白,观测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台风的威力难以预测,及早防范才“跑赢”天灾。凭借南海之滨的气候优势,茂名市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连片荔枝生产基地之一。但台风的威胁也近在眼前,如何利用天时,趋利避害,悉心呵护甜蜜果实,是果农们最关心的问题。

除了深入研究海洋气象,将科学成果惠及百姓也是茂名一直努力的课题。近年来,茂名市气象局搭建起荔枝气象服务平台,并开发了荔枝气象智能服务系统,为果农们提供分钟、小时、星期等不同时效长度的天气预报。不仅如此,气象服务科研团队还会定期开展荔枝高温、冻害、干旱、暴雨等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并及时通过微信群推送给果农。

素材 | 深圳市应急管理局、东方网、光明日报、广州日报、广东省气象局等

文字 | 陀艳 张文鑫 综合报道

编辑 | 董敏炜

审核 | 刘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