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给学生推荐图书时,在学校图书室里发现了一本抗日题材的儿童小说,书名叫《少小灾星》,作者是徐光耀。我有了解作者的习惯,但是书上没有作者介绍,我就上网搜了一下。这一搜才知道,原来徐光耀竟然是《小兵张嘎》的作者。

徐光耀,笔名越风,河北保定人,1949年创作了中国首部抗战小说《平原烈火》,1961年创作中篇小说和电影剧本《小兵张嘎》。1990年,徐光耀又写出了《小兵张嘎》姊妹篇《少小灾星》,后来被著名导演王冀邢搬上银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少小灾星》又名《冷暖灾星》,改编成电影叫《乡亲们》。小说主人公是三个小八路,分别是13岁的男孩巴大坎、轴子,与12岁女孩苗秀。巴大坎是吕正操部队的司号员,轴子是民运部的公务员,苗秀是火线剧社的小演员。

故事背景是抗日战争时期,地点在冀中根据地。当时日本鬼子发起疯狂的大扫荡,组织决定让轴子、巴大坎、苗秀三个小战士到乡下去隐蔽。故事就讲了三个人在敌人的扫荡中转移,受到老乡的保护。小说表现了冀中人民对八路军的爱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个小战士虽然年龄不大,但都是“老革命”了,有着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其中,轴子的特点是沉着冷静而机智勇敢,苗秀也比较稳重、坚强,而巴大坎却显得不成熟,有些激进,容易冒进。

比如在疏散逃亡过过程中,巴大坎面对日本鬼子的四面围堵与疯狂的火力,感到绝望,多次抱怨,大发牢骚,甚至对吕司令不服气,不理解吕司令的决策,出言不逊,说吕司令骗了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文提到这里面的“吕司令”就是吕正操,原来是东北军的,后来参加西安事变,后来入党,抗日战争中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杰出的革命家、军事家。

在日军扫荡中,面对强敌,吕司令采取游击战术,命令对年小体弱缺乏战斗力的人员,都进行了疏散隐蔽。这一点在《少小灾星》的故事中有所反映。

对于巴大坎的话,估计毛星火之流看了,可能也会当成“宝贝”,批判起徐光耀了。其实这个情节是为了表现巴大坎不成熟不稳重的性格特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中描写了日本鬼子发起的疯狂扫荡,老百姓流离失所,生活艰难,生命朝不保夕,但是仍然不屈服,暗中同敌人周旋,支持八路军。所以三个小八路虽然举目无亲,但是走到哪里老乡都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孩子加以保护。

从这些来看,小说应该属于写实的,但奇怪的是,其中有一个地方我感觉不合理,即写“三三制”应对日本鬼子扫荡的那段。“三三制”是一个老乡的外号,本名叫金碧楼,是一个锔盆锔碗的师傅。书中写他家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书中写“三三制”非常精明,有计谋,总能躲过日本鬼子的迫害。而巴大坎被分配到他家住,就亲身经历了一次他的精明。鬼子进村捉八路军。“三三制”用了一个计策,竟然保住了家产,连他的老婆孩子也都基本没有受到惊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上描写。“三三制”的计策就是“不设防”,所有家财都摆出来。书中写,敌人来了,看到这种“不设防”都空局,“无可发泄,来一伙,走一伙,最后统统溜之大吉”。而这却正是“三三制”的神机妙算。

看到这一段,我感觉太不可思议了,有点与以前看到的鬼子进村不一样啊。以前看到的影视文学作品里,鬼子进村烧杀抢掠,这怎么还能“无可发泄”呢?这要是被毛星火看到了,妥妥地扣上美化日本鬼子的罪名。

幸亏没遇上毛星火!

我理解,作者意在表现“三三制”的精明,但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这种情节设计有违基本的逻辑,与表现日本鬼子凶残、贪婪矛盾了。尤其是书中前面写“三三制”妻子女儿都很漂亮,日本鬼子竟然无动于衷,这不合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书中写“三三制”的妻子三十多岁,“却依然细皮嫩肉,鲜美光艳,把她往墙上一贴,简直就是幅美人图”,而他的“闺女大约十三四岁,体态柔润妖娆,活脱是她娘的翻版”。这样漂亮,鬼子能放过?

莫言写的《红高粱家族》里,余占鳌的小妻子假装怀孕,都惨遭日本鬼子蹂躏,最后杀死。类似情节许多反映抗日战争的影视作品里比较常见。但是,《少小灾星》里这种情节描写却大不相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小说后面写老乡在日军四面包围监视中,夜里偷偷组织一场文艺表演,为的是听一听苗秀这个专业演员唱歌。尽管用被子塞住窗户挡光,但还是引来鬼子的一场屠杀。这一设计,我感觉也不大合理。

这一情节设计,目的在于表现苗秀,同时表现军民的抗日决心,但是在日军四面包围监视中,鬼子随时都可能进村,组织这种文艺表演,还有外村人来看,这种设计能合理吗?

总体来说,小说有对日本鬼子凶残的具体描写,但作者为了表现人物特点,在情节设计上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导致艺术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