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至14日,以“中国品牌,世界共享;国货潮牌,品筑未来”为主题的2024年中国品牌日活动在上海启幕。在北京展馆主要展示的四大板块中,“北京服务”板块尤为引人注目。“北京标准”“北京效率”“北京诚信”营商环境三大基石,塑造了首善标准、国际一流的“北京服务”。

5月11日,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北京从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1.0至6.0,共实施了1271项举措,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

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已经连续3年在国家营商环境评价中保持全国领先。去年底出台全面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北京服务”意见,北京的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整体优化升级的新阶段。北京未来将继续优化营商环境,为北京的多元开放主体提供更高的服务质量,进一步激发“两区”建设增长潜力,在全国树立服务开放的北京“标杆”。

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持续优化

据介绍,在优化政务环境方面,北京在40多个行业推广“一业一证”,平均压减材料50.6%、压减时限71.5%;推出62个“一件事”集成办理服务,大型活动“一件事”入选国务院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典型案例;在50个场景实现了一体化综合监管,推行非现场监管和数字化监管等相关改革做法被国务院在全国推广。

同时,北京的投资贸易环境更加优化,国内外流通渠道更加畅通。“双枢纽”空港口岸服务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深化口岸监管模式创新,北京关区进、出口通关时间分别比2017年压缩76%、91%。2023年,北京新设外资企业1700余家,同比增长22.8%。北京还强化与津、冀协同联动,签订营商环境一体化发展“1+5”合作框架协议,实现三地203项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和同标准办理,165项从业资质资格跨区域互认,“京津冀+雄安”234项事项实现“区域通办”。

“两区”建设成效显著

作为唯一享受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两区”政策叠加红利的城市,3年多来,北京在“两区”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其中,北京纳入国家首批自贸试验区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获批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迭代推出175项新的改革创新举措。累计向全国复制推广40余项改革创新经验案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报备即批准”等50余项全国首创性政策、形成60余项体制机制创新,落成北京证券交易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等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载体。

开放布局释放市场活力

随着北京开放布局持续优化,天竺综保区2023年进出口首次突破千亿,设立全国首个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京津冀三地签署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探索地方事权“一地创新、三地共享”。落地北京中日创新合作示范区——全国首个以创新为主题的国际合作示范区、北京中德经济技术合作先行示范区——国内首个以“经济技术合作”为主题的国家级对德合作园区。

一系列的“组合拳”让北京的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目前,北京累计设立外资企业超5万家。2020年至2023年,北京市累计实际使用外资589亿美元,占全国的9%,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占比近97%;北京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218.2亿美元增至1535.3亿美元,年均增速达8%。2023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北京上榜企业53家,上榜企业数量连续11年位居全球城市榜首。

新京报记者 王萍

编辑 王琳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