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国家的金融数据出现了两个“负数”,这事儿可不常见,简直就是活久见系列!

先来科普一下,M1是啥?简单来说,就是咱们老百姓和企业手里的现金,加上那些随时能取出来的存款。这玩意儿要是增长,说明大家手头宽裕,准备大买特买或者投资了。但如果M1减少了,那可就不妙了,意味着企业手头紧,经济可能有点不太给力。

4月份的M1增速竟然降到了-1.4%,这是历史上第二次出现这种情况。上一次是2021年1月份,那时候M1的降幅更大,达到了1.9%。但那会儿M2,也就是更广义的货币供应量,还在高速增长,达到了9.8%。所以,这次M1的下降就显得格外扎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为啥M1会下降呢?原因有点多,比如春节大家都忙着花钱,或者是因为去年1月份的M1增长太猛了,基数太高。但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大家都在忙着减少债务,也就是所谓的“去杠杆”。

而且,房地产行业最近也不太景气,开发商卖房子的收入大幅减少,他们不得不用手里的钱去还债。

4月份的社融,也就是社会融资规模,也出现了负增长,减少了1987亿。这也是历史上的第二次。社融规模的减少,意味着市场上流动的资金变少了,这对于经济来说可不是个好消息。

M1,就是咱们手头的现金和活期存款,竟然出现了负增长,这可是破天荒头一遭。而M2和社融的增速却像打了鸡血一样,一路狂飙。

这背后,其实是银行信贷压力在作祟。银行为了完成任务,放出了很多“虚”贷款,这就导致了短期信贷的激增。企业拿到这些低成本的短期贷款后,转手就把它们换成了利率更高的长期存款,好从银行那儿赚点“息差”。

结果就是,M1出现了负增长,而M2和社融的增速却飙升得让人眼花缭乱。

那4月份M1为啥又跌了呢?这回,金融数据整体都显得有点“疲软”。M1的负增长,主要是因为两个原因。

首先,存款搬家了。4月份债市火得一塌糊涂,债券价格一路上涨,大家都把钱投到债市和银行理财去了。这样一来,M1自然就缩水了。

其次,监管现在对资金空转下狠手了,严打那些不规范的操作。这么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防止中小银行为了抢存款,恶意提高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存款利率整体下降,保证银行的利润。

这样一来,那些虚增的、不规范的存款就被挤掉了水分,M1也就降成了负值。

新增社融降为“负值”:-1987亿

4月11日,央行公布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数字——4月新增社融竟然减少了1987亿元!上一次出现这种情况,还得追溯到2005年10月。

3月份的时候,新增社融还高达4.8万亿呢。虽然大家都没对4月份的数据抱太大希望,但这一下子变成了负数,还是让人有点懵。

到底是哪些因素拖了后腿呢?简单来说,就是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银行承兑汇票的表现都不太给力。

4月份,政府债券的净融资额是负的,减少了984亿元。这比3月份少了5610亿元,和去年同期相比也少了5532亿元。银行承兑汇票的情况也不乐观,减少了4486亿元,同比多减了3141亿元。企业债券虽然新增了493亿元,但同比还是少增了2447亿元。

这些数字背后,隐藏着哪些经济问题呢?

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地方债务到期的量太大了,而且债券发行的节奏也慢了下来。为啥不发新债?因为没有合适的项目。为啥没有项目?因为发改委还没批。为啥没批?因为现在项目审批开始实行终身追责制了。

去年四季度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募集的资金很多都安排在今年使用,这也是一个原因。

至于银行承兑汇票,问题主要是表内票据的增加导致表外票据融资大幅减少。

而企业债券的问题,就是需求不足。市场对企业债券的兴趣不高,导致新增量减少。

M1和社融降为负值,还有一个共同的因素:统计方法调整

统计学这门学问,简直就是一门艺术!想要啥样的数据,就能给你整出啥样的来。这不,4月份的金融数据,M1和社融都变成了负数,这背后也有统计的功劳。

咱们先来捋一捋,金融业以前可是GDP的重要支柱,关键就在于金融业的增加值。金融业增加值越高,地方GDP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所以,以前地方上或多或少都会想办法把金融业增加值“做大”。

但为啥现在情况变了呢?想想金融行业的降薪和限薪,这里面的逻辑,你懂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以前金融行业的统计方法,主要是看银行的存贷款增速。但现在,方法更精准了,要看利息净收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这些更细化的指标。

从今年一季度开始,统计局就调整了统计方法,但地方上的反应有点慢,还是按老办法来。结果一季度GDP一出炉,大家都傻眼了,怎么GDP降了那么多?

这才明白过来,哦,原来金融业的统计方法变了。

于是,从4月份开始,地方上不再通过催促存贷款来提高金融业增加值了。

地方上不催了,金融数据也就回归了现实,结果一不小心就搞出了两个负数。

总的来说,4月份M1和社融的负增长,虽然看起来像是一次性的因素,比如打击资金空转和统计方法的调整等等,但背后的本质问题是:需求疲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