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邵雪娟

图片来源: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及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邵雪娟

高中教师

济南蓝天救援队讲师

玲珑计划四期伙伴

每年的5月12日,我们都会迎来一个特殊的日子——防灾减灾日。这个日子的设立,旨在提醒我们关注自然灾害的防范与应对。而今年的防灾减灾日也是母亲节。在这个充满爱的日子里,让我们为母亲献上一份特别的礼物:学习防灾减灾知识技能,守护妈妈的平安。同时,我们还要思考:如何适应气候变化,实现节能减排,拯救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母亲!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洪水、暴风雨、热浪等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人类社会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我听到孩子们说:“最近听到的极端天气是广东暴雨以及带来的惨烈地质灾害。”“迪拜这种地方怎么居然发洪水了!”我还听到身边的妈妈们说:“感觉这几年世界特别反常,夏天洪水的严重程度比以往多得多”“23年是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近年会怎样呢?”......很多民众都意识到了老天的不对劲,那么,我们要如何应对已经到来的气候危机呢?

今天是我国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这个主题回应了民众的焦虑。是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第一责任人。当天气从“极端”变得“常见”,唯有及早掌握防灾自救技能,切实做到“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才能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最大限度地将灾害损失减少至最低!针对近期肆虐的台风、暴雨、洪灾、滑坡、泥石流,和即将到来的高温热浪,本文将提供一些有效的气候风险防范和自救建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气候风险防范

台风暴雨的局地性和突发性强,危害重,极易引发山洪、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突遇自然灾害,我们应该如何科学避险呢?

暴雨台风的防御指南

强对流天气肆虐,我们要熟练掌握以下应对措施。

室内篇

待在安全的室内,紧闭门窗。了解权威部门防灾信息,不听信及传播谣言。了解公共救援电话。

准备食物、饮用水、药品及蜡烛、移动电源、手电筒等应急物;明确撤离路线和目的地。

雷电天不使用带有外接天线的电视机;避免接触煤气管道、金属窗。

将杂物搬入室内,加固室外设施。用胶条在窗上贴上“米”字。

检查电路、燃气等设施。车辆移至高处或入库停放。

风雨过后,及时检查和维修房屋电器。

出行篇

突遇暴风雨,取消露天活动,迅速进入最近的安全建筑物。

远离老旧建筑物、树木、广告牌、山坡和路灯、铁塔等电力设施。

看到落地的电线不靠近,拨打电力热线报修。

暴雨天远离地铁、涵洞、隧道、地下停车场和商街等。

若遇大面积积水道路,不贸然涉水,可用拐杖等物探路。

大雨过后不爬山、攀岩等,避免落石山洪等地质灾害

汛期地质灾害防御指南

洪水

按照预先设计的路线撤离,尽量选择两侧高地逃生。

当被洪水围困时,及时向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报告方位,寻求紧急救援。

如果不及转移,找门板、桌椅、木床或大块的泡沫塑料等扎成筏子逃生。

山体滑坡和泥石流

朝着滑坡和泥石流前进的方向的两侧逃离,不要顺着逃。

安全后,立刻将灾害发生情况报告相关部门。

有效的急救方法

外伤急救

在强对流天气中,行人可能被水中异物扎伤、被台风刮落的石块砸伤骨骼,我们要快速进行这样的外伤急救。

止血包扎

如果伤口未出血,用碘伏消毒;如果伤口出血多,先尽快止血。采用按压止血法:把消毒纱布、干净衣服等敷于出血处,在敷料上用力压,持续压,直至血止。

如果长时间按压依然无法止血,可采用包扎止血法。先放敷料,再用绷带或布条缠绕。包扎要用力但不能太过。如果肢体远心端麻木,或皮肤变青白色,要解开重包。

注意:

1、如果伤口上有碎玻璃碎石等,先清理干净再按压止血。如果伤口有污染,止血后就医处理。

2、如果钢筋之类的物体扎入体内,不要拔出,避免失血。要用布条等固定体外部分物体,迅速就医。

3、如果骨头外露或脏器流出,不要还纳体内。用消毒纱布打湿裹好,用碗扣住固定,迅速就医。

4、如果肢体脱离身体,收集好后用消毒纱布包住。用冰水混合物降温,但要避免浸泡,迅速就医。

5、如果被生锈铁钉、铁皮等扎刺,要打破伤风针。

骨折固定

四肢骨折:把夹板、硬木板、硬树枝等放在伤口两侧,用布条等绕圈固定。也可将伤肢绑在身上:上肢固定在胸壁,前臂悬于胸前;下肢固定在未受伤的腿上。

躯干骨折:用担架和束缚带等共同固定。如果脊柱受伤,伤员要躺在木板等硬物上运送。

中暑急救

如果未能及时避开高温高湿环境,而导致中暑,应采取以下“八字方针”急救

转移:迅速离开高温、高湿环境,转移到阴凉通风处安静休息。

降温:脱去外衣,用湿毛巾擦拭全身皮肤,吹风扇和空调。

补水:及时饮用清凉的饮用水或含盐饮料。

转送:通过以上措施无法缓解者,需及时转移至医疗机构。

心肺复苏和体外除颤

如果有人因外伤、雷电击伤或中暑等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要马上对他实施心肺复苏术,并配合使用体外除颤仪。

判断和呼救

判断意识。轻拍患者双肩,在患者两耳侧高声呼喊:“你怎么了?”如果患者无动作或无应声,即判断为无意识。

呼救。高声呼叫求救。指定人拨打急救电话,寻找体外除颤仪。

判断呼吸。如果无意识,观察其胸腹有无起伏10秒左右。如无呼吸或无正常呼吸,马上实施心肺复苏术。

实施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

胸外按压

确保患者仰卧于平坦、坚硬的表面。急救员两掌掌根同向叠加,放于患者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十指相扣,掌心翘起。上半身前倾,双臂垂直向下,用力﹑有节奏地按压30次。下压深度为至少5厘米,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按压与放松的时间相等,按压中断时间不得超过10秒。

清理异物和开放气道

检查患者口中有无异物,如有,将头部侧向自己一侧,清理异物;再用仰头举颏法开放气道:急救员一手掌缘放于患者前额并向下压迫,另一手的食指与中指放在患者下颌骨处,使患者头部后仰并抬起下颌。

人工呼吸

在保持开放气道的同时,捏住患者鼻子,包严患者口唇,给予两次吹气,每次1秒钟。吹气间自然换气,吹气时观察患者胸廓是否有正常隆起。

30次胸外按压和2次人工呼吸为一组心肺复苏。在专业急救人员未到达前,应不间断实施心肺复苏术,并配合体外除颤仪的使用

体外除颤

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它能够自动识别患者是否为可复律的心律失常,并实施电击除颤。按语音提示和屏幕显示操作即可。若能立即获取AED,则优先使用,再进行心肺复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上防灾减灾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登录《应急管理部》《救在身边,红十字应急救护服务平台》等官方网站学习;也可以参加各地红十字会等专业机构的急救培训,让自己成为守护家人生命的卫士。

防灾减灾日与母亲节相遇,是对母爱与地球关怀的双重颂扬。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让我们用防灾减灾知识守护妈妈,用节能减排行动拯救地球;

让我们向母亲献上感恩,向地球许下承诺;

让我们的行动成为爱的桥梁,连接亲情与自然,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

作为高中教师、省红会和蓝天救援队志愿者,14年来,邵雪娟在学校、社区、事业单位、工地和农村累计教授安全课200余节,她的安全课程多次获省市一等奖。

2023年雪娟成为自然之友公民气候行动计划:玲珑计划四期伙伴,她将过往气候科普与传播经验打磨成为自己的气候行动项目:《“气候命运,急救行动”气候变化急救课程》,以急救传播方式弥补未成年人在气候适应教育方面的缺失,呼吁未来公民进行身体力行的减排行动,并顺利获得资助。

目前,玲珑计划五期正在火热招募中。如果你也希望把自己作为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成为一个积极的公民气候行动者,欢迎你的关注、了解与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