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新药出海,正如火如荼。对于本土企业而言,什么阶段出海、去哪里出海、以怎样的方式出海等一系列问题,是行业探讨的热点,不同的参与主体对此有着不同见解。在近日举办的2024年阿斯利康生态圈大会上,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向36氪等媒体讲述了他对中国创新药出海的洞察和建议。

作为在中国市场30年的跨国药企,阿斯利康选择了“利用好中国本土资源,再带领中国创新走向世界”的路径。过去12个月间,阿斯利康和中国创新企业达成7项全球授权协议,累计总金额约60亿美元。

无论是1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亘喜生物,还是与诚益生物就GLP-1小分子药物开展的总额超过20亿美元的BD合作、与康诺亚就ADC(抗体偶联药物)签订的总额超11亿美元的全球独家授权等,都显示着其对中国创新药的期待。

作为买方,“我觉得价格不能嫌贵,因为技术含量很高。”王磊在接受访谈时表示,“举例而言,康诺亚的ADC管线不是me-too,很有特色;亘喜生物的细胞治疗管线覆盖肿瘤与非肿瘤适应症,对阿斯利康拓展研发布局意义很大。”

王磊认为,当前在细胞治疗、基因编辑、ADC、双抗等领域,中国已经有弯道超车的迹象。但海外市场对于很多国内企业而言,还是比较陌生。与消费品不同,药品面临着强监管,中国创新药要在海外获得监管机构的认可,也是企业需面临的课题。

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出海方式。根据自身的药物研发及临床实力、资金储备、市场策略及对目标市场的熟悉程度等,国内企业已经探索出了自主(造船)出海、借船出海(License-out)、联合出海等可行模式。

“第一种是企业自己去做,像华为一样,进入一个国家后完全靠自身运营;第二种是在海外找合作伙伴,帮助报批注册或经销;第三种是技术转移;最彻底的做法是和跨国企业合作,在中国由自身销售,在海外则将权益授权给跨国企业,由对方提供一揽子服务,这样的合作形式比较容易被对方接受。”王磊表示,受限于人才和经验,技术经得住考验的中国中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最佳方法可能还是与跨国企业合作。站在阿斯利康的角度,就药物开发阶段而言,本土企业在进入人体临床试验后,就可以考虑和跨国药企讨论出海合作,因为化学结构、毒理等安全性结果已经出来,也可看到一部分有效性数据。

在阿斯利康的定位中,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总部,其希望将中国创新的经验和模式推广到更多国家。在帮助合作伙伴选择出海市场时,对于创新很强的药物管线开发和销售,其会直接出海到欧美市场;对于存在一定同质化的中国创新产品和服务,则会选择经济体量大、人口众多、与中国友好的发展中国家切入,如巴西、中东、俄罗斯、印尼、越南等地,以满足当地巨大的健康需求。

本届阿斯利康生态圈大会上,也开设了中澳、中泰、中墨、中国香港4场医疗健康创新合作论坛,就科创政策、人才发展、临床研发合作、生态共建等与本土企业代表进行交流,以支持中国企业出海。

回顾既往三十年间,跨国药企在中国的发展历程,王磊将之划分为“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因为看重中国市场,很多外企通过贸易和设立代表处等形式进入中国;第二个十年,因为中国在制造业、劳动力等方面的优势,跨国企业开始在本土布局研发中心、工厂等;第三个十年,中国消费水平和健康需求迅速提升,因此加速引进海外创新药。未来十年,将是中国创新弯道超车的十年。

“我觉得中国医药行业,也会诞生像华为这样的企业,勇于走向海外,和欧美跟跨国企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