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龙头,为中国式现代化强基赋能。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数字化是引领高等教育转型升级和重塑高等教育发展优势的重要方式。日前,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吴永和在2024华为分析师大会上接受专访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通过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来培养更多创新人才。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让创新人才培养从梦想照进现实。

开辟教育数字化新赛道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和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为我们创新路径、重塑形态、推动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可见,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吴永和教授指出,高等教育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职能。高等教育数字化要通过全面和系统的数字化转型,形成数据驱动、人机共融、跨界开放、数智赋能、创新变革的新型教育生态。

此外,教育数字化已经成为高等教育转型升级的关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要求“营造良好数字生态”。2022年,国家启动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立起开放、健康、安全的教育数字生态,成为顺利推进国家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吴永和教授表示,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三个阶段。当前,教育数字化正从1.0向2.0阶段发展,处在数字化向智能化转进的状态。“把数字化和智能结合起来,把数据和人工智能很好地结合起来,特别是通过大模型有机结合起来,会有一个飞跃的过程。”吴永和教授分析说。

在不少高校,数字化已经由梦想走进现实。作为上海市属重点建设高校,上海理工大学从2019年开始整体布局智慧校园建设,携手华为打造校园数字底座,并通过“华为云WeLink”整合全校应用服务,将“一网通办”和“一网畅学”有机结合,以人联、物联、数联、智联为目标,用数据驱动大学管理服务流程,治理变革,以办事应用的场景化集成,助力学校实现从“管理”到“治理”再到“智理”的飞跃,让师生共建智慧校园、共享数字化成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前,学校在WeLink上已有174个应用/校园服务,丰富了师生校园生活,而应用翘楚“上理12345师生意见建议受理平台”的实施落地,则成为学校深化接诉即办改革、提升管理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借助WeLink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的缩影,学校也由此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学校管理数字生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数字化引领教育教学转型升级

构建教育数字化新生态需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与数字时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支撑引领作用。人工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将面对新技术变革。如何才能推动课程与教学创新,真正促进高等教育转型升级?

针对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问题,吴永和教授认为,只有推动数字技术与传统教育的融合发展,创新教育理念、方法和形态,才能让数字技术为教育赋能,更好地服务于教育的育人本质。

因此,数字化和智能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吴永和教授解释说:“原来是以老师为中心,我带一本书讲讲就行了。而现在的课堂当中,每一个同学都能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学习,学习资源更为广泛。这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怎样将智能化和数字化的工具融入课堂,以及怎么样把知识图谱引入教育教学等。”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学生、教学为核心。如今,得益于数字技术发展,智能教师、智能学伴、虚实融合教学环境成为数字化教学的关键要素。作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宁夏大学与华为深入合作,构建了集合教、学、评、管一体化的智能教学生态,从而实现了弹性混合式教学,以及精准高效的教学管理,进而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提升。

宁夏大学通过数“动”教学,互“动”教学,协“动”教学,智“动”教学的四“动”智慧教室解决方案,建设300间未来教室,线上线下使用WeLink统一入口,使教学、管理一体化,让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务管理、教学数据互联互通,为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校园服务和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教室内部署华为智慧交互大屏IdeaHub,连接华为云和鸿蒙生态,为师生和教学管理者创造了一体化的智慧教学空间,支撑线上线下混合式的互动教学,满足不同学科的多元化教学需求,提升教学品质。

通过智能边缘设备+音视频套件,实现课堂的常态化录播、资源库建设、AI课情分析,辅助教师精准教学。通过物联网实现智能物联管控,一键启动智慧教学空间,提升课堂体验。

宁夏大学的未来教室打破了时空壁垒,融合了线上与线下,真正让智能化在教育中落到实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创新人才培养赋能新质生产力

科技创新需要人才来推动,而人才培养依靠教育来实现。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社会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高校应该如何依托数字化培养创新人才?

吴永和教授认为,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的变革和创新,而如何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

数字人才培养也成为国家科技发展的一道必答题。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的《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指出,要紧贴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通过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数字技能提升行动、数字人才国际交流活动、数字人才创新创业行动、数字人才赋能产业发展行动、数字职业技术技能竞赛活动6个重点项目,用3年左右时间增加数字人才有效供给,形成数字人才集聚效应。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数字化转型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的一道必答题。吴永和教授指出,校企的产学研合作,让学生的培养融入产业的数智化命题中,项目式学习是最好的数字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作为校企产学研合作的范本,上海交大与华为合作成立了“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打造了“课赛创”(课程融入——大赛竞技——创新创业)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课程上,双方联合开设了“深入浅出物联网LiteOS+NB-IoT”、物联网工程实践课、华为云ModelArts技术公开课等不同技术方向的十余门创新训练营课程;在教学方式上,围绕项目编程的实践研究,引导课程内容走向对实际应用方案开发设计的教学模式,大幅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课赛创”模式的深度实施,让创新人才中心真正成为创新人才的成长孵化器,助力学生先后获得华为ICT大赛全球总冠军、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竞赛一等奖等奖项,成功实现了“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树立了“产教融合、校企共赢”的新典范。

据了解,“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这一培养模式已得到了各高校及企业的广泛认可,并得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复制推广。

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华为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创新技术助力高校的智慧校园建设和产学研用一体化,实现教学创新、科研增效、高效管理、敏捷服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面向未来智能时代培养ICT产业人才。

当前,教育强国战略正加速推进,数字化成为引领教育行业转型的关键所在。面对教育数字化的历史新机遇,华为将继续深化与高校的紧密合作,探索全要素、全流程、全业务、全领域的教育行业数字化创新应用,深化数智赋能,激活教育新质生产力。

文:郑祖伟

编辑:姜思瑶

编审:张秋颖

终审:冉阳 郝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注教育的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