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日前走进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时,这里正举行为陈福蓉等“爱心妈妈”送上蛋糕和鲜花的活动。陈福蓉所在的特护班组有8个孩子,年龄最小的不到1岁,孩子们在身边嬉闹,不断唤着“妈妈”,她和在场的护理员们逐一应答,满是慈爱。

母爱,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没有条件,却绵绵不断。生活在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同样被一群“爱心妈妈”呵护着。

49岁的陈福蓉在儿童福利院工作19年,一些经她照料的孩子已从婴儿长成大人,“对我而言,这早已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深深的牵挂和重重的责任。”

5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陈福蓉在照顾婴儿。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陈福蓉在照顾婴儿。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目前有92名工作人员,服务140多名儿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焦玉芳说:“关心关爱孤儿和残疾儿童,努力营造温暖和谐的大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健康成长是我们的责任,这一切都离不了‘爱心妈妈’的付出。”

53岁的金香梅在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工作12年,与其他护理员不同,她在这有一个“模拟家庭”,陆续陪伴了30多个孩子。

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真实的家庭环境,西宁市儿童福利院探索开展“模拟家庭”项目,在院内按日常住房风格装修10套房屋,面向社会严格筛选“爱心父母”。

金香梅的“模拟家庭”是一个140多平方米的三室两厅,屋内家用电器配套齐全,墙上挂着孩子们的手工作品,装修陈设与普通住房无异。阳台上,一排三角梅开得正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金香梅在“模拟家庭”照顾孩子。新华社记者张子琪 摄

现在有4个孩子和金香梅一起生活,最小的4岁,最大的7岁。放学回家后,她负责孩子们的饮食起居,逢年过节还会和社工带孩子们外出。“家里亲戚也常来福利院看望,为的就是让孩子真正感受到家的温暖。”金香梅说。

2000年以来,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累计为近600名孤残儿童提供集中供养、家庭寄养、“模拟家庭”等多元化抚育模式,已有264名孤残儿童回归家庭。

5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袁晨玲给特教班孩子上课。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月10日,在青海省西宁市儿童福利院,袁晨玲给特教班孩子上课。新华社记者 张子琪 摄

“孩子们可能不知道你的名字,但他们知道你就是‘妈妈’。我们的责任就是帮助孩子们培养起生活能力,将来有更多机会融入社会,不让他们掉队。”27岁的袁晨玲是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特教班老师。她说,这些年在各部门支持下,儿童福利院已从最初的生活养育,向康复、护理、医疗、教育、社工干预一体化发展,与42家企事业单位签订了志愿关爱服务战略合作协议,为孩子们提供更专业、更精细化的照护。(记者张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