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是千锤百炼的硬汉。洪涝急流中,他们逆水而行,扛着冲锋舟发起冲锋,开辟一条生路。

他们是暴风雨中不灭的“灯塔”。深夜暴雨中,他们艰难搜寻,背着受困人员快速转移,传递生的希望。

他们是水上人命安全的坚强守护者。淹没的村庄里,他们来回穿梭,将物资和人员转运至救援点,不负人民信任。

他们是儿子,是丈夫,是父亲,封存舍不下的亲情,毅然深潜海洋、战风斗浪,抗击洪水、逆水行舟,是因为心里有放不下的使命。

被救人员说,他们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们却说,他们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他们战斗在生与死的边缘,深海中,缺氧气,不缺志气;洪流中,水位高,斗志更高。他们是东海救助局福州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以下简称福州救助队),新时代的交通救捞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福州救助基地应急救助队。

疾风暴雨中逆向而行

采访中,我问了福州救助队队长徐福临一个问题,“你们的团队精神是什么?”徐队长思考片刻后郑重地说道:“我们救捞人有一个共同的职业信念——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2023年9月6日,受超强台风“海葵”影响,福州市出现了罕见的特大暴雨。作为交通运输部东海救助局派驻在福州辖区的海上专业救助力量,这支由12名人员组成的应急救助队接到了地方政府求援信息:马尾亭江有1辆油罐车被淹没,2名司机在驾驶室车顶待救,随时有被洪水冲走的危险,请求紧急救援。

凌晨1点,暴雨如注,视线一片模糊。分队长贾红伟立马召集值班人员作出动前安全评估。

“与海上相比,洪涝的流速很快、流向多变,水里掺杂着各种漂浮物,夜里道路状况复杂,而且暴雨、急流也会导致冲锋舟的承载能力下降,救援有着很大的危险性。”徐福临分析。他曾在救助船舶工作过,也经历过大风大浪,但内陆水域救援中不可控的因素太多了。福建多山地,常有山洪、泥石流倾泻而下,救援的不确定性非常大。

“危难就在群众身边,关键时刻我们必须敢上、能上!”“那边地形我熟悉!”“我来操艇!”……在这场特大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面前,福州救助队的队员斗志不减,全体请战。

最终由5名经验丰富的队员开着皮卡出发,在赶往目的地的路上,因积水等原因,村落道路通行受阻,车辆仅开出1公里左右就难以行进了,队员们只好选择手抬肩扛,拉着橡皮艇徒步前进。

“从紧张急促的电话声中能听出来,被困人员还是比较恐慌的,有点绝望。”徐福临回忆。途中,他们一次次接到了被困人员的电话,徐福临和队员们始终给予他们坚定地回复:“挺住,我们已经在路上,请你们不要放弃!”

受降水影响,队员们携带的许多电子设备和照明设备的性能在逐渐下降,时间越长,救援的难度就越大,狂风暴雨中,救助队员们一刻也不敢耽误。遇到积水深的地方,他们施放橡皮艇前进,遇到急流时,橡皮艇开不动,队员们下水助推艰难前进;遇到积水少的地方,他们就扛着橡皮艇,在漆黑的夜晚中摸索着前进,每抬几百米就要清除一次橡皮艇内的雨水。

最终,耗时4小时抵达现场,及时从油罐车顶上救下了2名被困司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夜救助被困司机。

返回途中,由于水流流速过快、夜间视线受限,橡皮艇在激流中蹭到了路面电线杆,2名被救人员不慎落水,队员何兴华、张成荣不惧危险,跳入2米多深的水中紧紧抓住2名被救人员,固定好牛尾绳,用尽力气把被救人员带到一座安全的房子上。而他们已在水中浸泡了3个多小时,全身力气几乎已用尽。

“你们冲上去的时候害怕吗?”面对这个问题,张成荣坚定地回答道:“根本没有时间害怕。”一句简单的话在此时此刻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事后,张成荣的右臂严重积液,活动受限,甚至难以抬起,一直在接受治疗,但他在救援中从没想过放弃。

“我们救助队员都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现场,安全与救助常常就是‘辩证关系’,想要救助处于危险之中的人民群众,那就要先要确保自身安全。”徐福临说,既要安全救助,也要救助安全。

东海救助人始终坚守“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救捞精神,秉持着“大爱、无私、担当”的价值观,危难关头,他们冲得上去,紧急时刻,他们救得下来。正是因为有了他们这样的救捞人迎难而上,奋战在惊涛骇浪中,才多了许多劫后余生的故事。

小体量有大作为

面对惊涛骇浪,他们挺身而出,与时间赛跑,与死神较量。每一次的紧急出动,都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每一次的成功救援,都是对职责的坚守与担当,这就是中国救捞专业队伍,海上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

2023年,台风“杜苏芮”过境,福州救助队再次接到地方政府求助,福州马尾某村2名村民因暴雨影响被困,所处区域水位不断上涨,情况危急。救助队克服狂风暴雨、路面积水严重等困难,20多分钟便抵达现场,现场大部分区域已被淹没,被困人员失联。

经现场研判后,队员们快速施放冲锋舟,并根据目击者指引开展现场紧急搜寻,用时半小时,在河道边发现2名遇险人员,此时水位已没至遇险人员胸口,队员们迅速将2名遇险人员背上冲锋舟,并快速转移至安全地带。

灾害面前,紧急救援接二连三。队员们所在位置的隔壁村水位暴涨,村内大面积淹没,多名人员被困,村民断水断电断食,情况危急。

队员们顾不上吃饭休息,连续作战,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援点,手拉肩扛分批次将冲锋舟、60余公斤的外挂机和大量生活物资转运至救援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抬着冲锋艇进村救援。

历经3个多小时奋战,冲锋舟在一片汪洋的村里来回穿梭,安全转移5名人员,为30余户村民发放了临时生活物资。村主任感动说道:“感谢你们及时的帮助,不然没有物资,我们大人还能撑一撑,小孩子可要饿坏了。”

任务完成后,队员们肚子饿得扁平,浑身上下没劲,双手被洪水浸泡得发白,好几部手机都进水不能用了……

据统计,仅2023年,福州救助队执行任务40余起,成功救助25人。他们在认真履行好海上救助职责的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融入地方应急管理体系,主动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展现了小体量也能有大作为的时代担当。

平安是最大愿望

本来与福州救助队队员何兴华约了下午的采访,但因为他接到了临时的潜水任务,所以我们的采访临近傍晚才开始。何兴华看上去相当健硕,他用手机接受采访的同时,仍坚持在操场上跑步锻炼。

“大家在成为救助队员之前,大多是救助船员、退伍海军、航海院校毕业生等。”何兴华介绍说,队员们大多是入职前就常年跟水打交道,像他以前就是专业的潜水员。

大海波涛汹涌,气象千变万化,每一次任务都不可能一样,很多时候,潜水救生员就是“与天斗”。

“我们有年度训练大纲,训练内容简单来说就是技能和体能,训练项目已经细化到每月、每周,甚至是每天。”何兴华说,每一个救助人员的培养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潜水救生员的培训要求则更加严格,扎实的理论功底、过硬的技能本领、良好的体魄机能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缺一不可,可以说,每一个能承担任务的救助人员都是千锤百炼的“精兵”。

“海上救援难度最大的是‘翻扣船’,这也是我们单位正在想办法改进、攻克的难题。”何兴华说,他曾承担过多次海上深潜救援任务。

先前,何兴华执行一起“翻扣船”救援任务,克服了受潮汐水流影响大、人员进舱受阻碍大、舱内杂物堵塞风险大等困难,在“翻扣船”的右舷杂物舱救出1名船员。

“我觉得这份职业很光荣,觉得自己很勇敢,能够救人于危难,很有自豪感,我将这份职业当成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何兴华说,救援成功时,队员们都会高兴许久;失败遗憾时,则反思如何进一步提高救助成功率,更好完成任务。

海上观光旅游新业态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海边,每年七八月份,救助队常常会救助溺水、被困岛礁游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救助被困岛礁游客。

“救助都没有100%成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苦练本领,做到关键时刻敢上、能上!”徐福临说。在突发事故面前,并非每一次救援都能有百分百的把握,有时候受距离、气象、海况等影响,救助人员赶到现场时,能做的就是搜寻遗体,这对队员们的心理素质同样提出了挑战。

“我们平时除了救助训练之余,也积极向周边大中小学等开展防溺水宣传,提升学生防溺水安全意识,降低溺水事故的发生率。”队员张喜超说,这些年,救助人们不断致力于水上安全教育工作,努力增强公众水上安全意识。

“海上平安是我们最大的愿望,期待大家都安全顺利,希望我们永远只是待命。”在聊了许多亲身经历过的救助案例后,队员们感慨地说。

转载自《中国交通报》2024年5月1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