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9月25日,北京,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为首的日本政府代表团来到中国,中国政府总理周恩来亲自接机。9月27日,还在病中的国家主席毛泽东在书房亲自会见田中角荣,双方进行了认真、友好、坦诚的交流。

经过4轮谈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姬鹏飞和日本国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外务大臣大平正芳于9月29日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下文统一简称《中日联合声明》),是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的重要文件。

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经历了艰难曲折的历程,结束了中日两国自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以来长期的敌对状态,开始了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取得这一结果,离不开中日两国人民和领导层二十几年的坚持不懈,也离不开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推动,是中日领导层高瞻远瞩,决断英明的结果。

《中日联合声明》由序言和9条正文组成,其中第五条引起了民间争议,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为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放弃对日本国的战争赔偿要求。

放弃对日本的战争索赔,是中国政府结合方方面面因素深思熟虑后做出的最终决定。而当时,周恩来讲诉了毛主席为何决定不向日本索赔的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历经二十多年的邦交之路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蒋介石政府退至台湾岛一隅,伺机而动。作为二战战败国的日本被美国政府派军队进行事实上的统治,在敌视和遏制中国上亦步亦趋追随美国,特别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外部环境十分不好。

1952年,周恩来率先提出中日建交思路: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民间来往、以民促官。1956年,中国在北京举办日本商品交流会,毛泽东亲自参观并给予高度评价,中日两国民间友好交流渠道逐步打开。

1958年8月7日,周恩来提出 “日本不执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不参加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不阻挠中日两国正常关系的恢复”的三原则,三原则奠定了1972年中日邦交的基本原则,中日两国民间嗅到了开放的信号,来往贸易愈发密切。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极具远见意识指导下,经过20余年两国人民细水长流地推动下,终于等到了一个突破口,就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2月28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上海公报》宣布中美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2月这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不仅是中美两个大国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更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里程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美关系的缓和在两个意识形态阵营刮起了旋风,这阵风也刮到了政治经济各方面深受美国影响的日本,引起日本政坛的强烈震动,各界人士急切希望尽快争取日中建交,对中日关系的改善起到了催化作用。

当年4月,在众多对华友好的日本政党、社团和人士大力推动下,各界人士集会东京成立促进恢复日中邦交联络会议。

1972年7月,主张“接近第三世界,防止日本孤立”的田中角荣在选举中获胜,7月8日出任新首相,组织了大平正芳任外相,二阶堂进任内阁官房长官的内阁。

在第一次内阁会议上,田中角荣宣称要加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邦交正常化的步伐,充分理解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的中国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中国政府从田中角荣上台前竞选讲话中就看出他极有可能迈出恢复中日邦交的步伐,周恩来敏锐捕捉到这一时机,迅速作出积极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田中角荣

1972年7月3日晚,周恩来委派中日备忘录贸易办事处驻日首席代表萧向前抵达东京,一周后,周恩来再派中日友协副秘书长孙平化率上海芭蕾舞团到达东京,进行友好访问演出,指示孙平化争取当面向田中角荣发出访华邀请。

派出得力的干将还不够,16日,周恩来在北京会见日本社会党前委员长佐佐木更三时再次强调欢迎日本现任首相、外相或其他大臣来北京谈恢复邦交问题。27日至29日,周恩来亲自与来华的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会谈三次。

日本方面也迅速领悟到中国的意图,并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日,日本自民党要员藤山爱一郎举办欢迎萧向前、孙平化酒会,田中角荣内阁重臣大平正芳、三木武夫、曾根康弘们也应邀到会。过了两天,外相大平正芳破例会见孙平化、萧向前。

在双方确定了访华邦交意向后,田中角荣25日委派公明党委员长竹入义胜来华商谈访华复交问题。

7月你来我回,有来有往,在8月开始结果,8月15日,田中角荣在东京帝国饭店里接见孙平化、萧向前,明确表示他已决定访华。9月21日果实对外公布,内阁官房长官正式宣布田中角荣将为日中邦交正常化于9月25日至29日访问中国。

二十来年的努力,在两个多月时间里迅速发酵落地。田中角荣感叹过,两国建交的轨道是百姓铺起来的,他只是顺着轨道走向了中日邦交的谈判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