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晴空万里,微风拂面,一缕阳光穿过窗棂,洒在正在翻阅文献的范从文身上。他浓密的眉头微微皱起,手中的笔在纸上流畅地书写着。

这是洪武二十六年的秋日,朝堂之上风平浪静,而在这表面祥和之下,却暗潮汹涌。功臣们或忐忑或谄媚地伺候皇上,生怕一个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

然而,这位言官却丝毫不为权势所惧,只管埋头著书立说,将心中所想毫无保留地奏上。

正是这般的正直无私和执着个性,让他在这残酷的权术场中杀伐决断,终成大事。然而,正义和强横之间距离若履薄冰,智慧和愚蠢一线之隔,命运的天平并不偏袒任何一方......

01

范从文——秉正刚,为民请命的正直谏官

洪武年间,朱元璋崛起于江南,最终推翻了蒙古人的统治,建立了大明王朝。作为君主,朱元璋深知要巩固江山,必须广招人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从文深谙经史,聪慧过人,高中进士后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一职。他积极投入国家大事,努力学习,深得朱元璋欣赏。朱元璋对他寄予厚望,希望范从文能够辅佐自己平定天下,巩固大明江山。

然而两人的性格南辕北辙,朱元璋喜怒无常,范从文则正直刚毅。每每朝议之时,范从文总是秉公直言,指出朱元璋的种种过失。他忠心劝谏,将大明治理得更加明良俊美。

但朱元璋君权日盛,无法容忍谏言。他认为范从文没有尊重自己的君权威严,心中颇为不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次,范从文劝谏朱元璋一个初犯官员可以从轻发落,但朱元璋却误会他在包庇贪官,大怒之下将范从文投入大狱,欲置之死地。

狱中清晨,范从文面对即将到来的审判和处决,却从容不迫。他心中明镜似的,知道自己只是劝君自省,并无罪过。他不畏强权,只为百姓请命,这正是他的家学渊源所在。

范从文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祖上都是正人君子。曾祖父范纯仁还曾担任帝师之位,教导君王治国平天下。正义隽永的家风激励范从文不畏权贵,只为百姓谋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督察院任职期间,范从文秉公办事,深得民众爱戴。百姓遇到官员的欺压时,总会来找他为自己主持公道。范从文每次皆细心倾听百姓的苦衷,详细调查案情,从不袒护贪官。

这天清晨,朱元璋亲自来狱中,命打开范从文的牢房。只见他苍老瘦弱,衣衫褴褛,却神态从容,丝毫未见惶恐。朱元璋看到范从文的态度,不禁钦佩他的正气与胆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初心不改、秉正刚的谏官,以他的正义感和责任心,在动荡多难的洪武年间,用坚贞的品格谱写了感天动地的佳话。

02

范仲淹后人的奇遇:天子遇知音

年近中秋,京城都城笼在夕阳的余辉里,范从文跪在明故宫斩首台上,等待着朝阳初露时那致命的一刀。他是洪武年间著名的直言敢谏大臣,屡屡忤逆皇帝圣意,此番言官贬斥未遂,眼看着就要丢掉性命。

可就在前一天深夜,一纸圣旨竟将他从鬼门关拉回人世,原来那天朱元璋查看死囚名单时,发现范从文的名字竟然有些熟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细想之下,他隐约记起这人似乎与一位功勋卓著的先辈有些渊源,于是次日天刚破晓,朱元璋便亲临大牢召见,询问他的身世。

范从文坦坦荡荡的回答,自己是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的后裔。果然,范仲淹的名字让明太祖瞬间眼前一亮。当年范仲淹忠心报国、英明治理、深得宋仁宗信任,如今他的后人竟遭此劫难,实在过意不去。

于是朱元璋果断饶恕了范从文的死罪,不仅如此,他还在场取来笔砚,亲笔赐给范从文五条免死铁券,允诺他和子孙后代永远免于枭首之灾,范从文激动得泪流满面,叩头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范仲淹一直是明太祖心目中最崇敬的圣贤之一,能遇到他的后人,更如寻得知音。今日赦免范从文,不仅是明显的人情世故,也在昭示自己有识人之明,尊崇儒家文化。

就这样,范从文历经生死劫难,终于在天子面前重新找回了生的希望。也许,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机缘,也预示着他在朝堂上辅佐明太祖的伟大使命。毕竟,一个朝代的兴衰成败,往往就在这些小人物的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范从文激动之余,也深感压力沉重。他已不仅是自己一命,更肩负起为范家正名,甚至为儒学续命的重任,范仲淹的名字,让他在刀悬頸上多活一日,但同样的名字,也注定他此生不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