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一个春日午后,家住长沙市雨花区跳马镇的王女士(化名)带着一岁多的女儿冲进当地一家大药房,孩子面色青紫、呼吸困难。

正巧在药房买药的专业院前急救护士雷秋连见到后,立刻采取行动,用专业的海姆利克急救法解除了孩子的气道梗阻。几分钟后,孩子哭泣,脸色恢复,母亲的心终于落回了肚子。雷秋连耐心地向王女士解释了情况,并建议立即去医院进一步检查。从结果看,她的专业与冷静,挽救了一个小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新湖南

一次“普通”的抢救,需要无数次专业练习。如果说“专家路过”是幸运,那么“成功被救”就是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的一个侧写。

据笔者了解,雨花区面积292.0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28.1万,部分街镇距离中心城区较远,医疗资源匮乏,为提高紧急情况下的生命救治速度,雨花区在跳马镇、东山街道、洞井街道、同升街道4个基层中心设置院前急救分站点,打造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专科治疗一体化的急救模式,健全了急救体系。

那么,类似此类提升城区医疗服务水平的举措,雨花区还做了哪些?在发展卫生健康事业的过程中,雨花区又有哪些独特的“健康密码”?

两个方面看雨花区卫生健康事业成色

长沙,自古就在医学发展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里铭刻着张仲景、孙思邈这两位大医方济众生的足迹,也书写着“南湘雅”医学无界、大爱无疆的故事。

在历史的缩影中,不难看见长沙的发展理念中一直贯穿着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基因。

但是,时至今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解决民生领域痛点难点问题,对各地医疗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更细致的要求。那么,雨花区如何践行健康优先的理念,推动相关体系的升级?

据笔者观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政府高位调度,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禀赋优势,把基层卫生服务扎实落地。

近年来,医疗改革的推进得到了区委区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区委书记和区长共同担任医改工作小组双组长,定期召开会议,深入研究医疗服务、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基层卫生保障等关键问题,并拿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比如,在疾病防控方面,区卫生健康局牵头,区疾控中心提供技术指导,黄兴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实施的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持续惠及当地民众。2024年,雨花区城市癌症早诊早治工作获省级表彰,这不仅是对雨花区基层卫生服务工作的肯定,也是对其持续11年的城市癌症项目筛查成果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大疾病、传染病向来都是防大于治。透过上述案例,我们看到的是雨花区在疾病防控工作中认真落地基层,形成了一套政府主导和部门联动的疾病防控长效机制。

另一方面,雨花区以产业链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内大健康产业“科研力”提升。

近年来,雨花区积极引进优质企业资源,落地了湖南蓝鑫新材料项目、博瑞医药健康产业集团项目以及正医药项目等多个项目,还有可孚智慧医疗高精医学仪器生产基地、博瑞健康产业园等项目在建。

这些企业也成为城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比如,面对无药可治、不可逆转的阿尔茨海默病(最常见的导致老年人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之一),位于雨花经开区的乾康科技自主研发了阿尔茨海默病早筛产品“尿液β淀粉样蛋白检测试剂盒”,不需专业医护操作,也无需借助仪器,10分钟可快速鉴别是否存在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预见,大健康产业聚焦研发创新,将成为雨花区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总之,从基层疾病防治体系到大健康产业发展,雨花区各部门形成了高效联动机制,充分调动了城区医疗资源,最终推动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那么,我们能否从中归纳一些发展的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看雨花区“爆改”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作为长沙的“东南门户”和“城市客厅”,雨花区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实施强省会战略、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重要举措。而在笔者看来,雨花区卫生健康服务的独到之处,可以总结归纳为三个关键词。

1、“下沉”:通过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动城区优质医疗资源普惠。

医疗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资源不均衡,是当前城市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普遍面临的挑战。除了加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外,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仍需更多创新思路。

对此,雨花区卫生健康局全力推进雨花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与长沙市中心医院联合组建城市医疗集团“1234”模式。长沙市中心医院组织14个特色专科团队常驻各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一中心一特色”,培育雨花区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形成错位发展、多点开花的工作格局。

让专家、名医在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生根开花”,是这一工作的核心。从成果来看,资源下沉促进了基层医疗水平提升。2023年,雨花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人次343.34万,同比提升4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长沙市中心医院的内分泌专科副主任王菁在长沙市雨花区洞井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来源:红网)

与此同时,雨花区还在健康知识的普及方面下功夫。笔者了解到,雨花区2017年投资建成的全省首家区级健康教育馆,至今已接待逾5万人次参观,成为长沙市中小学生网红打卡点及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实践基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3月20日,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到馆调研,盛赞雨花区健康教育馆的宣传模式,并希望吸引更多人来此参观学习。为进一步提升公众认知及参与兴趣,雨花区积极行动,通过发布12篇新闻稿件及系列探馆短视频(如“花花带你来探馆”“万万想不到”),生动展现馆内特色,截至4月30日,相关报道与视频累计阅读量超80万。

雨花区,正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力量扩大传播覆盖,力争把健康教育馆打造成民众的“日常打卡地”,不断提升健康知识的普及力度。

2、“传承”:持续培养中医人才,让名医资源在重点人群和亚健康人群中治未病、治慢病等方面发挥独特优势。

雨花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除了西医专家下基层外,也加强了中医药联盟建设。据了解,全区形成了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指导,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为主体,12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为延伸,156个社会资源举办的中医医疗机构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目前,全区中医药事业经费占卫生事业总经费的15%以上,区财政逐年递增对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的投入。

当然,更重要的是中医人才的培养,雨花区仍然要持续加大对基层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关注。

传承张仲景、孙思邈等大医方济百姓的精神,让中华传统中医文化成为现代卫生事业的重要力量,这是值得持续探索的方向。

3、“研发”:围绕科技创新,打造卫生健康事业的“新质生产力”。

上述两点更加突出中西医人才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作用,而医疗企业的科技创新、大健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城区卫生事业同样意义重大。

因此,雨花区近年来积极开展医疗产业链招商活动,推进智能生物医疗(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建设,自主培育了如可孚医疗、巨翊科技、捷易生物等在内的优质医药企业。

如今,这些企业正在通过科研创新,反哺城区医疗科技的进步和医疗技术的提升。比如,可孚医疗成立医疗电子和康复医学、生物传感与创新材料、呼吸支持等研究院,希望通过技术的创新加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提升区域卫生医疗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第六届中国国际工业设计博览会上,可孚医疗获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荣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体现了招商引资不是“一锤子买卖”。在企业入驻后,政府还要努力做好存量企业服务工作。我们了解到,在引进企业后,雨花区陆续解决了湖南乾康科技有限公司新厂房需求、可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地块调规等企业需求及问题。

但是,随着企业发展到新的阶段,新问题也随之而来。以可孚医疗为例,其公司目前战略性布局听力业务,开设近800家健耳听力验配中心,并持续性推进全国和全球的布局,这也产生了一定困难及挑战,希望能得到相应政策支持。

如希望针对行业稀缺人才能够有更好的政策支持,帮助人才落地。同时还希望有听力产业政策的支持,可孚医疗计划在长沙设立听力专科医院,打造国内首家以耳科疾病治疗、眩晕治疗、人工耳蜗手术等为业务核心的高水平特色专科医院,希望能在产业用地、审批、产业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

面对企业快速成长带来的“新烦恼”,雨花区能否发挥“三长制”作用,为区内企业精准排忧解难,推进智能生物医疗(医药)大健康产业链建设,这是笔者持续关注的方向。

结语

我们看到雨花区围绕“如何高效撬动人才、产业等资源优势,实现医疗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这一命题,形成了一套独特的“雨花模式”。

人民健康水平是检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尺。党的二十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雨花区开出的这一剂良方,让居民健康与城区发展同频共振,是全国一流现代化强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举。雨花区大健康产业也将在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中持续贡献力量,在中部崛起征程上书写“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新篇章。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