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堪贼遏乱附龙鳞,言简无声自有神。天子莫愁天下事,易如信手卷残云。”这是一句评语,是对一个人物的最高褒奖。滚滚长江,水流向东,浪花不停,淘尽英雄。被历史记住的名字,往往都是一个个有着传奇人生的人,或永垂青史,或留下骂名。

徐达,作为一代开国功臣,他的故事被很多人熟知,源于他的一生起伏跌宕,犹如一曲抑扬顿挫的歌谣,圆满而又精彩。

在开国皇帝眼中,开国功臣是具有潜在危险的,因为他掌握了很多大权,直逼皇权,皇帝的眼里岂能容下这一颗沙子?徐达的家庭又是怎样的走向,拥有四子三女,长子忠于建文帝,四子支持姐夫朱棣造反,到底结局如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国元勋,勇谋绝伦

“自知者英,自胜者雄”,徐达可谓是一英雄,在时代中找到了自我的定位,有智慧,有能力,名利双收。

徐达身居高位,不过最后能够独善其身,算是一件十分罕见的事情,因为自古以来皇权至上,拥有炙手可热的权力意味着将要遭到反噬,也就是来自皇权的压制。而徐达作为朱元璋的左膀右臂,能够很好地处理与皇帝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追溯历史,当徐达弃农从军投奔朱元璋,以大将军的身份出现在朝堂之上,一路同朱元璋出生入死,戎马生涯整整三十余年,对于推翻元朝,建立乃至是巩固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以说徐达同朱元璋拥有十五年的兄弟之情,拥有十八年的君臣之义,他是如何躲过朱元璋的屠刀的,《朱元璋传》中描写道,朱元璋与徐达是童年玩伴,可谓是知己知彼。

当年,在乡间募兵时,朱元璋便与徐达一拍即合,两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随后徐达跟随朱元璋几乎参与了早期全部的创业过程,完全成为了他的心腹。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徐达皆有涉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渡江战役就是其中的经典一战,体现了他不同凡响的一面,集勇猛之心与深谋远虑于一身。这场战役是朱元璋成就霸业的关键,正好打头阵便有徐达和常遇春,俩人默契配合,一直冲锋在前,一举擒获了元兵大将,同时还是降服了康茂才率领的义军。

随后集庆已成囊中之物时,朱元璋有了革命的根据地,建立起以集庆为中心的府第,改名为应天府,寓意为天授神权。

此时,朱元璋周围还有其他义军,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最为强盛,这两人都是当世之豪杰,这是一场类似于淘汰赛的游戏,只有坚持到最后的人才会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心狠手辣,胆大妄为的陈友谅,朱元璋其实是心有余悸的,不过决战在所难免。在通往胜利之门的路上,你会捡到很多把钥匙,有些钥匙古色古香,有些则是金光闪闪,不过只有一把能够打开那扇门。

这把钥匙就是徐达,那是一场龙湾之战,徐达提出疑问:若是陈友谅不攻占龙湾,而直接从秦淮河到应天,这个计划将没法执行。根据这个提示,朱元璋重新谋划了作战方略,陈友谅中了龙湾的圈套,打了败仗,逃回了江西一带。

徐达能够依靠大智慧为自己赢得一席之地,算得上是一个文韬武略之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建文纯臣,忠于建文帝

徐达的长子徐辉祖慢慢成长了,已经成为一名独当一面的将军,身高八尺有五,面如冠玉,气宇轩昂,十分有才气。

徐达很多次外出镇守边关,都留他宿卫御家,将家中管理得井井有条,收受到了明太祖的器重,当徐达撒手人寰之后,徐辉祖就承袭其父的爵位,即魏国公,从此忠以立志,礼以守身,恪尽继承之道,通晓经书大义。

明太祖驾崩之后,皇太孙继位,号为建文帝,每个朝代更替,必有一番朝廷的动荡与摇晃。不久后,明成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此时的徐家处于一个十分尴尬而又敏感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知道,徐达的大女儿就是朱棣之妻,无论这时候是怎样的选择:如果选择支持朱棣,那不摆明就是一起造反的行为,如果支持建文帝,伦理上又说不过去。

然后,身为将门之后的徐家,家义中还是坚守忠君的思想,最先表明态度就是徐达的长子徐辉祖。徐辉祖有敏锐的洞察力,早在朱棣没有明确造反之前便有预判。

正逢明太祖的忌日,本该休养生息,不过朱棣派了自己的三个儿子入京祭祀,到了南京时,三人的态度并不恭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徐辉祖就建议将朱高煦遣返,因为徐辉祖清楚地知道他的这个外甥勇猛彪悍又耍无赖,不但不会忠于陛下,他日很有可能起狼子野心,成为心头大患,所以绝对不能轻易放回去。

事实证明,这些想法并非徐辉祖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因为朱棣的三个儿子都有一身本领,是他的得力助手。但心慈手软,优柔寡断的建文帝在权力和亲情之间犹豫了片刻,最终放他们回去,为之后的靖难之役敲响了警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子有意,支持朱棣

正如“墨菲效应”中描写的那样,你越恐惧的事,迟早都会到来的。靖难之役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战役爆发之后,朱高煦作为燕军主力,这时候建文帝追悔莫及,后悔自己没有听取徐辉祖的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