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9年,在德国研读城市学的丁广吉回到了家乡上海。彼时,他大学同学朱一宁已创立了一个专注于城市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创新的品牌“心城市”。热爱城市探索与人文历史的二人志同道合,决心将City Walk向专业化推进。2024年,《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一书出版发行。

在这本书的序言中,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上海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伍江说到,城市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角落都有自己的故事。城市总是充满了这些神奇而独特的故事。正是这些故事构成了城市的历史,而历史不断沉积,使得一座城市有了灵魂,成为一座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

同济大学可持续发展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诸大建认为,海派城市考古如同剥洋葱,最好深入剥到三层皮。第一层看城市,从建筑、马路、河流等,欣赏上海城市物质形态的别有风味;第二层看人物,从空间景物和空间形态,深入到人的故事和记忆;第三层看文化,从空间和人物咀嚼上海的独特文化。

海派城市考古:

一本城市City Walk指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河畔的历史遗存

01

City Walk不同于逛马路,

它是城市精细化的必然产物

丁广吉是City Walk的超级发烧友,本科在上海交大念完建筑学便去德国继续学习,他的志向是读城市学。为此,他跑遍了德国所有的联邦州,一所一所地询问是否开设了这个专业。

“逛街是你走入了城市,而City Walk是城市文化走入了你内心。随着一座城市经济的发展,City Walk是城市精细化的必然产物。”

丁广吉很喜欢美国著名建筑学家凯文·林奇的代表作《城市意象》,城市学是一门系统的学科,这在《城市意象》中也可以窥见一二。

书中重点讲述了城市的面貌,充分展示出城市的重要性和可变性。“城市意象”五要素是指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五要素认为,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去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引领(水彩)傅凯

“以大家都爱去City Walk的‘网红地’武康路为例,它就是一个‘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的经典组合。”丁广吉说。“仔细观察武康大楼前的那个六岔路口,非常像巴黎凯旋门前的放射状岔路口,这其实不是巧合,而是当年上海规划此片区域时的‘巴黎同款’设计。所有道路都从这个点放射出去,每条道路形成不同的城市边界,构成一个区域性的城市节点。最后,在其中心竖起一幢高耸的建筑物——武康大楼。所以当时的城市建设者在建造武康大楼的时候,其实就有打造‘网红’的意图,把凯旋门的放射状路口复制到武康大楼——这样的路口天生就具有‘网红属性’。”

“许多区域都蛮值得我们去挖掘。”十几岁时,丁广吉在市西中学度过了他的高中生涯,回望愚园路过去二十年的变迁,他觉得有越来越多的历史积淀。因为城市历史,City Walk多了更多的传奇。比如,愚园东路的东海广场,其实曾经是大名鼎鼎的中华书局所在地。当我们City Walk到愚园东路时,始于1912年的中华书局让这片土地多了一份厚重。

02

行走中不能错过细节,

就算是一个“锚板”

“在上海有许多西方建筑,这也让我们看中国传统建筑时多了一份思考。”

“比如,上海总商会主入口的柱子,我们可以从细节看到一些宏观的历史背景。建筑是时代背景的缩影。建筑外观的希腊柱式,有着不同的等级区别,在古希腊社会中,对应着不同的建筑级别。古希腊三大柱式:多立克柱式代表的男性;爱奥尼克柱式代表的女性;科林斯柱式上繁茂的花草则是象征两性结合后的旺盛生命力,也是三种柱式中的最高级别。而上海总商会主入口的立柱便是科林斯柱式,代表了建筑的高等级,也折射出‘商会’对于当时社会的重要性。而我们中国许多传统建筑乃至中西合璧的建筑上也会有特殊的图案或装饰,或涵寓意,或祈吉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广吉犹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苏州河畔的怡和打包厂旧址时,深深被震撼,“怡和打包厂的一层墙壁外围会有一个个‘锚板’,而‘锚板’的功能是将内部结构与建筑外墙牢牢固定住,用以对抗地震。这在当时来说,都是规格非常高的建筑。因为怡和打包厂是当年的物流中心。它的一楼还使用了巨大的铸铁柱,这在当时来说都是造价非常高的建筑材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丁广吉与朱一宁共著的这本《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中,详细介绍了这幢建筑与苏州河乃至近代上海历史的重要联系。

“未有香港,先有怡和”,中国近代史记载着香港被迫割让的屈辱,更记载着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抗争。怡和打包厂是怡和洋行当年的物流转运中心,这座曾属于怡和洋行的仓库安全等级很高,红砖墙上的“锚板”与铸铁柱的结构有防震防火功能,吞吐过无数商品,苏州河畔也见证了中国从落后走向奋起的历史。1874年,怡和洋行擅自在上海修筑铁路,计划利用铁路的延伸扩大在中国内陆的势力。该铁路连通上海至吴淞镇,规划三站:上海站、江湾站、吴淞站。上海站的原址就在离此不远处的河南北路塘沽路路口。这是中国第一条营业铁路,中国的铁路开始艰难起步。百年荏苒,如今,我国的高铁里程已突破四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两位作者看来,“在City Walk的过程中,任何一个小细节不能因不懂而忽略。从细节到宏观,都要兼顾。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林。”

“写书的初衷,希望让普通公众都能明白。所以在书里自制了很多地图,地图上也做了许多着重标注,制图花了很多的工夫。”在《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中,为了将苏河湾的历史这一章节向公众展现得更加明晰,“心城市”团队甚至绘制了一幅解析当年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彩色示意图,让公众能在图中清晰看到当时的战况。整本书通过诸多信息资料与图解,让阅读更为明快清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3

苏河湾:红色文化、海派文化

与江南文化的叠加

苏河湾是两位作者做海派城市考古的经典路线。苏河湾是一个非常适合City Walk的地方。在丁广吉看来:

“首先,空间上大量的老厂房相连;地域上靠近苏州河,同时又临近地铁站;文化上更是具有多元性和复合性。第一是红色文化,如三大后中央局机关历史纪念馆、四行仓库。第二是江南文化,有妈祖文化的上海天后宫。第三是海派文化,有上海总商会这样非常有价值的海派建筑遗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每个建筑的细节也是令人入迷的。比如,代表江南妈祖文化的上海天后宫,抬头看它精美的螺旋藻井,除了具有防火的祈祷寓意之外,还具有扩音的功用。仔细观察天后宫古戏台的木质围栏会发现,围栏的高度做得很低,这是为了让公众能更看得清楚舞台上演员的身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行仓库见证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百年风云。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同年8月,淞沪会战在上海爆发。四行仓库作为淞沪会战中上海最后的堡垒,战争异常惨烈,谢晋元率领“八百壮士”视死如归、铁骨铮铮、浴血奋战,面对残暴的敌人,表现出了空前的民族义愤与抗战意志。如今,四行仓库还保留着当年历经战火的红砖,上刻“LUN HING”字样,据考证,是当年嘉善轮兴砖窑厂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4

捕获城市的瞬间:

你很难不被城市这样的景象震撼到

许多城市有意思的瞬间都是在City Walk中发现的。

浙江路桥如一道壮丽飞虹横跨苏州河,又如一只钢铁巨臂承托着岁月的沉淀。始建于1908年的浙江路桥与上海的外白渡桥是姐妹桥,全钢结构的桥体是一百年前的高科技:变截面钢结构桁架桥。当年,这种力学结构刚获专利不久,就被迅速引入上海。之所以要兴建一座如此的大桥,是因为要承载一样更重要的东西——有轨电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路桥旁原先有一条五金街,即厦门路附近。“我们每次经过都会同市民公众讲述许多有意思的话题。比如,为什么这里会出现五金一条街,结合当时的历史社会情况,其实是蛮值得探究的事。”但是后来这条街开始经历城市更新。“我们做City Walk,通过回溯曾经的人文历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还会带领中外游客去看早上7点的外滩,这条经典的线路被我们称为‘magic 7’。”早上的黄浦江,光从云层中透露出来,映照着外滩老建筑与对面的陆家嘴,而滨江的亲水平台上,一群穿白色练功服打太极的晨练阿姨爷叔们正动作整齐地运动。“我们在City Walk的同时,你很难不被城市这样的景象震撼到。”丁广吉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

朱一宁 丁广吉 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编者按:

本栏目来源于1994年2月8日创刊的《静安报》副刊《百乐门》。在微信平台,“百乐门”将以全新形式向读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换个角度阅读静安。投稿可发至 jinganbao2016@126.com

记者:施丹妮

图片:来源《上海新发现:海派城市考古》;图虫创意;傅凯 绘

编辑:施丹妮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