璩静离职被“秒批”之后,百度公关一号位事件算是告一段落。

热度过去之后,八卦减少,思考增多,比如魏武挥老师的《》。

对此问题,我的答案是,百度早期和Google的纠葛得罪了古早互联网人;百度音乐和文库的版权问题得罪了内容创作者,当年韩寒起诉百度文库、音著协和国际唱片协会起诉百度mp3都曾轰动一时;魏则西事件则让普通网民对百度反感,事实上,大多数人自己或者身边的亲戚朋友都有过受百度广告误导的经历。

简言之,百度的槽点就是几乎每个人都有吐槽百度的地方。

但本文重点是想讨论百度前副总裁璩静本身的问题,试图搞清楚她为什么会做出那样的决策。

百度前员工、三节课早期合伙人于冬琪讲了一个观点,他在百度工作期间,每周要向一位空降过来的副总裁汇报,发现这位副总裁能力极强,每次提出的问题几乎都能直击业务本质,但因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依靠汇报,而汇报或多或少会经过美化、隐藏关键问题,汇报这种真实度极低的信息输入影响了百度副总裁的决策

这个观点我是比较赞同的。

我相信璩静并不是八卦消息展现出来的那种形象,一个年薪千万的高管能力素质通常不会差,至少在某些方面有着过人之处,信息输入极有可能是导致问题的关键因素之一。

许倬云在《大国霸业的兴衰》中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一个王朝的兴废,关键在于回馈系统是否畅通,这个回馈系统,包括人才的回馈、讯息的回馈等,其中最关键的又是后者,讯息回馈要畅通而真实,比如王莽,虽然重视舆论,但因为发动了大量拥护他的人来发动制造舆论,所以得不到真实的回馈讯息,进而使得庞大的汉帝国因民变而瓦解。

大公司的创始人、高管往往有解决信息输入问题的渠道、机制和能力。

比如字节实行扁平化管理,张一鸣潜在公司原神群里“活捉”两名上班时间聊原神的员工就曾引发热议。

京东会让高管、管培进仓干活,刘强东常常还会绕过中高层领导,直接和基层员工喝酒,借此了解员工的福利待遇、制度,以及对于工作的看法。

华为提倡让“听得见炮火声的人做决策”,美团要求管理者必须下一线,其实都是杜绝信息回馈出问题的制度。

如果真如于冬琪所说,百度高管获取信息的渠道单纯依靠汇报,那么璩静事件将不会是孤例。

除此之外,据春城晚报报道,大约3个月前,璩静前往烟台交费5980元,上了3天参哥的“抖音操盘手课”,整理大量参哥言论并在工作群里转发。

虽然无法据此证明璩静就被参哥“洗脑”了,但信息显示不少员工私下是有怨言甚至反对的,但这种声音同样未能发出或被接收,是导致璩静最终剑走偏锋的另一原因。

也就是说,信息输入是一方面,处理信息时的认知模型,以及决策时能否充分听取团队的意见,同样是决策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