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吕布中国首次户外摄影装置,前滩太古里,上海,2024年

当媒介文化重构城市空间,新媒介引领着城市的全新文化发展路径,当媒介被作为阐述城市文化的对象,它也开始赋予城市空间新的含义。如今的“空间”已不局限于真实的生活空间,更拓展至线上和虚拟空间中。通过影像的记录,全新的城市新媒体空间随之建立。

4月26日,“在城市中观看影像”主题对谈由视觉艺术研究者、策展人何伊宁主持,邀请资深艺术媒体人及策展人曹丹、独立创作者btr和华为产品影像规划专家汤莺枝,共同探讨从景观城市到媒介都市的转变中,媒介技术在塑造城市空间和城市互动中的作用,以及在数字时代的当代语境下关于图像的观看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城市中观看影像”主题对谈现场,前滩太古里

媒体城市和图像表征

何伊宁以她在研究中非常关心的话题进入这场对谈:当我们认识一座新城市,或走进一座都市时,除了会被传统的城市景观吸引之外,也会被城市中的图像所吸引,无论是商业图像,还是艺术图像。曹丹则表示当我们谈论图像时,其中包括了多种概念,例如摄影、影像,也涉及到商业广告、艺术作品,或是文字。法国哲学家、文学家、社会学家、符号学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就曾经在《符号帝国》中将日本文化视为“一个符号系统”,这也构成了城市图像景观。而今天的摄影本体能够为城市带来什么,又能够给人带来怎样的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深艺术媒体人曹丹

在法国,关于图像的艺术渗透到生活的多种空间中。如拥有超50多年历史的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在1970年诞生时是一个摄影爱好者之间的聚会,如今随着公众对摄影兴趣的日渐浓厚,逐渐发展成享誉国际的摄影节。这个摄影节每年在法国东南部城市阿尔勒举办,展览出现在城市中的古迹和地标建筑之中,例如古罗马斗兽场、老旧的教堂,或是街头巷尾的书店、咖啡店等等。通过散落在城市中的摄影作品,探讨摄影的更多可能性,以及摄影与城市的关联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日尔曼摄影节(PhotoSaintGermain)

除此之外,每年在巴黎举办的圣日尔曼摄影节(PhotoSaintGermain)则将巴黎左岸装扮成一个大型摄影艺术展览现场,在该地区的画廊、书店、文化机构、咖啡厅和公共空间中,有着与影像相关的展览、活动、工作坊。何伊宁也补充道除了法国之外,欧洲许多其他国家和城市也有着将城市作为一个展览空间来举办摄影节的案例,例如瑞士比尔摄影节(Bieler Fototage)、西班牙摄影节(PHoto España)等。她认为这些城市摄影节提供了一个平台,加强了关于摄影的展示、摄影教育和拓展等层面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一系列艺术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XMAGE Pavilion,前滩太古里,2024年

本次对谈恰逢华为第一代P系列上市12周年,此系列焕新升级为华为Pura系列,将科技、时尚和艺术融入到产品之中,打造更独特、更现代的美学设计。作为巅峰影像旗舰,华为Pura 70 Ultra再次突破移动影像天花板,实现了华为对于移动影像模组结构的最新构想。

“在最早的时候,华为所生产的手机是第一个能够拍摄月亮的,由于加入了50倍变焦的长焦。而去年发布的Pura系列手机的全新功能是能够同时拍到月亮与前景。有趣的是,当研发人员在研发和测试产品时,他们也会利用身边的城市景观。”汤莺枝讲道,通过手机摄影功能的不断迭代,也使用户开始不再受到白天和黑夜的限制,甚至能够拍摄到极速运动中的车辆。新科技的诞生也实现了创作时间段、构图和创作题材的自由。从前需要非常多专业设备和专业知识才能够拍摄出来的照片,如今能够在手机上轻松完成创作,这是一种科技的进步,也是一种变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产品影像规划专家汤莺枝

图像的生产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变迁,从120相机,胶片相机,到20年前在中国盛行的“卡片相机”,再到智能手机的普及,图像生产在如今变得普遍,新闻摄影也开始让位给公众的社交媒体,影像艺术越来越民主化。如今人们习惯用智能手机去创作,然而却鲜有人会从手机作为通用技术,作为技术发明的角度来讨论这场变革。汤莺枝谈到手机是一个面向大众的物件,从设计和开发的环节上就抱有满足不同人需求的目标。她谈到摄影对于专业的摄影师来说是一件作品,因为他们对于手机的摄影功能会有更多更具体的要求。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手机摄影的功能是记录,因此在设计手机的摄影功能时需要考虑到多规格、多特性的满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谈嘉宾,独立创作者btr

对谈嘉宾btr是一位艺评人、写作者,也是一位艺术家,他常常着眼于与城市相关的图像,例如马路上的字、字形、字体,或是不同字体背后所蕴含的时代气息。他谈到自己在上海城市中所发现的具有视觉独特性的空间,这些空间可能很小,是一个小型杂货铺、涂鸦墙、或是告示栏上的一纸通知。“我看过冯立所拍的巴黎,在我看来这些照片更‘冯立’,而不是更‘巴黎’,这个时候你会意识到从一个外来者的视角,与艺术家自身风格,和城市固有的刻板印象之间的碰撞是很有意思的”。

我们常用对一座城市的图像来辨别这座城市,例如在上海公共空间中有很多商业图像,大至静安寺的巨大商业海报,小至弄堂内小广告。市民会对被消费过的图像进行挪用,这使图像焕发新的生机。在屏幕成为大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的当下,我们与图像、与屏幕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就如btr所说,取景框似乎变成了人们理解一幅画、一座城市的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tr作品,选自《奇遇》系列,2024

技术媒介时代的图像生产、传播和展示

华为影像大赛(XMAGE Awards)是由华为发起的国际性影像赛事,作为华为手机影像的开放平台,汇集了全球华为手机用户拍摄的精彩作品。此次在前滩太古里影像艺术节,XMAGE Pavilion展出了来自华为影像大赛的获奖作品。值得注意的是,许多获奖者其实并没有专业的摄影背景。

技术上的变革,离不开一次次的实验与创新,以及整个工作链条上每个环节的配合。色彩风格设计、光学系统设计、机械的结构,和具有创新性的成像技术、图像处理能力等,都是工作环节中的一环。“我们希望传递给用户一些具有真实感的效果,去实现那些以往手机相机无法实现,只能由相机实现的质感,甚至是人眼能感知但相机呈现不了的真实世界。汤莺枝谈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华为影像大赛,学生特别关注奖组别获奖作品

《生活中伟大的瞬间》,©肖俊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华为影像大赛,好景不晚组别获奖作品

《蓝调时刻的居民区》,©孙资众

btr此次在前滩太古里展出的影像艺术装置以“报刊栏”为灵感。他用这种几乎消失在街头的城市设施,展示了一系列他漫步于街头所捕捉到的人文瞬间。这些图像记录了城市角落的文字、人在城市中的奇遇片段等。展览期间,btr将会在社交媒体上发起征集,他将会以编辑的身份去编辑这些图片并发布在报刊栏中,就如一个不断更新的产物。当我们身处媒介社会中,图像生产变得民主时,作为个体的我们拥有着更便捷的展示渠道。每一个被捕捉的图像,都是个人与城市之间独一无二的联结点,眼睛是最重要的取景框,城市,拥有着最好的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btr“眼触心灵”摄影艺术阅报栏,前滩太古里,2024

曹丹则分享自己在媒体行业多年所见证过的改变,她谈到这个时代造就了人们对于传统纸质出版物的陌生感,对文字的关注在减弱,对图像的反应更强,“图像训练着眼睛的阅读,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纸质出版物能够继续吸引人的特性可能会是可收藏性,即是将书籍视为一个物件,去提高设计的质量,同时内容需要保持在最高水准,从而满足对深度内容阅读的需求。何伊宁则谈到当纸媒开始没落时,摄影书成为一种现象,恰恰是在数字媒体蓬勃发展之时,摄影书无论是从收藏层面,还是制作层面都曾为一种轰动全球的现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杜可风个展,八号桥ZiWU誌屋,上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群山、丘陵与湖泊之间,何伊宁策展,ZiWU誌屋Modern Art Base,上海,2020

超媒体集团出版、经营着来自时尚、艺术、商业和女性等领域的媒体,而图像在媒体的内容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生活月刊》就常常发表来自国内外摄影师的作品。“ZiWU是从平面媒体发展到空间媒体的成果。”曹丹说道,自2017年建成后的ZiWU就举办过诸多与摄影相关的展览,例如任航、摄影师杨福东、杜可风的展览。

 从景观城市到媒介都市,影像塑造着全新观看之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从景观城市到媒介都市,影像塑造着全新观看之道

近期,华为Pura 70系列四款产品正式亮相。结合 XD Motion 运动引擎,无论是疾速飞驰的赛车,还是高速行驶的磁悬浮列车,超高速风驰闪拍都能够轻松定格。回归到日常生活中,则可以让用户随时抓拍孩子或宠物的可爱瞬间。该系列拥有业界首创旋动伸缩镜头结构,并搭载新一代超聚光影像系统,在长焦、微距、人像等场景的拍摄体验上,也有着出色表现。用户可以更加自由地拍摄探索远方的天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为影像 XMAGE是华为基于在移动影像领域多年的积累、创造和探索,进一步凝练与总结所形成新的影像品牌。华为影像的战略投入,主要围绕技术创新、拍摄体验、影像文化三个维度展开。而华为影像 XMAGE 代表的技术创新和拍摄体验创新,主要围绕光学系统、成像技术、图像处理等领域展开。华为影像 XMAGE 的建立标志着华为在移动影像领域的信心和投入,也是对全球消费者的承诺。自成一派的华为影像,也将持续通过技术创新,推动移动影像行业的发展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