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观测是海洋防灾减灾的基础,也是开展海洋科学研究、有效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位于东海之滨的浙江,是全国海洋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每年会不同程度遭受风暴潮、海浪、赤潮等海洋灾害侵扰。近几年,浙江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全面拓展海洋观测内容,推动海洋综合观测网建设。如今,近180个海洋观测站遍布浙江,用准确可靠的监测数据,把脉来自海洋的关键信息,为海洋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服务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海洋观测勾勒安全航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年老站彰显使命与担当

浙江是中国最早开展海洋灾害观测的省份。位于台州玉环建立的坎门海洋站,前身为坎门验潮所,始建于1929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自主设计建造的验潮站。

1958年,坎门验潮所改名为坎门海洋站,该站数十年长期连续、完整、准确地以厘米级为单位对海平面进行潮位观测,为国内外研究机构提供大量的科学资料,也为很多涉及海洋灾害研究的专家和科研单位提供了准确的观测数据。

2010年,坎门海洋站正式更名为坎门海洋环境监测站,是首批“浙江省海洋科普教育基地”,在提升全民海洋意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此后,坎门海洋环境监测站成为承担国家海平面变化观测的主要监测站之一,通过增强人员配置,增加卫星设备等措施,全方位多层次地强化对海面的监测,不断提高观测水平。

经过近百年的风雨洗礼,这座历史悠久的监测站依旧屹立在这个三面环海的地方,观海测潮,守护安澜。在一次次台风中过程中,玉环海面波涛汹涌、直冲海岸线,坎门海洋环境监测站连续多次观测到超过五十年一遇的特高潮位。每当巨大波浪冲击坎门渔港,破坏海岸线上的构筑物时,位于风口浪尖上的海洋环境监测站始终稳定运行,不断地将观测数据传输到全国各级海洋预报机构,为浙江乃至全国的海洋防灾减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离岸“天眼”细观沧海

在温州洞头东南侧约30公里的海面上,有一个貌似石油钻井平台的建筑静静伫立在海涛之中。在其内部,数十台高速运转的设备,如“天眼”一般,观测覆盖洞头区、瓯江口、乐清湾乃至玉环市的海洋状况,采集、传输、接收、存储海洋数据,并借助微波、北斗卫星等向温州海洋中心传输。

这个建筑就是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该平台解决了因离岸观测资料匮乏,从而制约海洋灾害预警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关键问题,并承担了精确监测水温、盐度、潮汐等15项参数的观测任务。

该平台通过海、陆、空多种维度,以及高密度、精细化综合观测系统对水文气象全要素进行全方位观测,积累了连续、准确、宏量的海洋生态环境动态监测资料,实现了对温州市近岸海域赤潮高发区、重点养殖区、海洋保护区等重要海洋功能区、重点港湾和生态敏感海域水质状况的监测。该平台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测、预报海洋灾害和海洋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发展趋势。

实时监测、实时评价、即时预警、动态管控......如今,这个海洋综合观测平台在为社会公众提供海洋具体状况实时信息服务的同时,也为海域综合管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提供决策支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瓯海洋综合观测平台

精细服务打通减灾“最后一公里”

2015年10月,浙江省政府同意以申请审批的方式将浙江乐清湾扁鳗屿无居民海岛使用权出让给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由此,扁鳗屿成为我国第一个确权的公益性无居民海岛。

2017年,乐清沙港头海洋自动观测站正式落成,正式成为我国首个公益性无居民海岛海洋观测站。

乐清湾沙港头扁鳗屿是一个小岛,面积1770平方米,高度7米,处于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海洋环境中。以前去扁鳗屿需要在南岳沙港头租渡船。因沙港头扁鳗屿地处乐清湾中心位置,这里的水深、流向条件具备代表性,水体交换顺畅、无泥沙淤积现象,其地理位置和海洋环境均非常适合做长期性观测。

海洋观测站的建成,可助力海洋灾害监测预报工作,有效填补该区域观测资料的空白,为海洋防灾减灾、警戒潮位核定和海洋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乐清沙港头海洋自动观测站的建设,是温州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温州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海洋综合技术能力稳步提升,人工观测逐步被自动观测所取代,进一步保障了各类观测要素实时传输,特别是海洋灾害影响期间,有效解决了专线传输中断的问题,实时数据传输率明显提升。

近年来,温州针对风暴潮、海啸、赤潮和突发性海上环境污染事故4个灾种进行减灾体系建设,建立了精细化预警报系统及观测数据共享机制,派生了赤潮生消条件趋势预测、重点航线预报、养殖区环境预报、滨海旅游度假区预报、海水浴场预报、分岸段风暴潮预警等海洋灾害预警产品,有效打通了海洋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沙港头海洋观测站

178个站点织密观测网

目前,浙江已建成较为完善的海洋综合观测网,浙江沿海县(市、区)共布设海洋观测站178个,其中省建站点133个,国建站点45个。

这些站点的海洋观测要素涉及风、气压、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以及海浪、海温、盐度、潮位、潮流等海洋要素,实现了对浙江海域内海洋、气象等多种要素的全天候自动观测,为浙江精细化海洋预警报及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精准的观测资料和有力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海洋灾害事件频发,海洋防灾减灾面临严峻挑战。作为海洋大省,浙江是台风、风暴潮的重点影响省份,海洋观测站的守望显得尤为重要。

2022年9月,台风“梅花”正面袭击浙江舟山,舟山连续发布风暴潮橙色和红色警报。通过各个海洋观测站点汇集的数据,舟山精准预判、提前预警,使得灾情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舟山现有海洋观测站点34个,其中国家观测站点13个,覆盖了舟山大小岛屿。观测站点采用了自动化的监测系统,利用各类传感器全时段全气候获得潮汐、海浪、海温等海洋数据,以及海面的风、气压、湿度、气温等气象数据。有了这些海洋观测站点实时准确的数据输送,每年台风季,面对汛情的瞬息万变,舟山应对台风的底气更足。

监测—研判—预报—预警......舟山充分发挥数字化防控平台和体系化工作机制作用,智慧赋能,服务联动,筑起了一道实时、精准、多维的防台防汛的“智慧围墙”,实现观测数据到报率95%以上。

作为海洋系统最基层的单位,178个海洋观测站如同神经末梢般实时把“浙”片海域的动态信息传送、汇总,筑起了一道看不见的“防浪堤”,守护沿海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这些看似平凡的站点,数十年如一日,记录着几代海洋预警预报人不平凡的岁月。在他们的坚持和守望下,这些观测数据会第一时间把实测海况传输回“大脑”——浙江省海洋监测预报中心。每一次台风来袭前,为确保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值守观测人员都会一遍遍巡视和检查,想尽办法加固各种仪器设备,以确保其安全和正常工作。为了抢修台风中受损的设备,无数台站人成为狂风暴雨中的逆行者。

未来,浙江将继续发挥178个海洋观测站的积极作用,拓展海洋预报新业态,不断优化科创机制和深化创新平台建设,为全国海洋预报事业的发展提供具备参考价值的“浙江素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