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育才学校八年级12班 秦圣恩

皓月当空,千里一色。苏轼有诗曰:“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似乎月总是凄寒肃杀,代表着哀婉悲凉的离愁别绪。可我却觉得,月是红色的。
  月是血红的,是战士的鲜血的颜色。
  当明月从天山背后一跃而起,整片云海都荡漾起碧波,整片大地都被投以苍凉的眸光。“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初出茅庐的将士无所畏惧,所向披靡。他们有一往无前的锐气,有精忠报国的志气,有雄姿英发的意气,有取上将人头于万军之中的勇气。血色冲天,连云海翻腾着的白都被染成红,和着战鼓震天的节奏;连无色的月光都被染成红,映着战士们决绝的背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雄心不改,血红不改。
  月是鲜红的,是革命者的信念的颜色。
  正是夜晚,月色是黑夜中的一抹亮色,是黑暗中鲜红的旗帜。月色下的荷塘安详静谧,仿佛一个轻柔温暖的梦,让朱自清“颇不宁静”的心有了个暂时歇脚的归处。这几分抚慰来得恰到好处。纵然一切黑暗,一丝月色也能照亮一隅;纵然萤火一般,也应出一份力,发一份光。与其说是月色鲜红,不如说是革命者心中的信念永不变。月都被这信念感动,愿意给予他们一丝微红的亮光,给予他们一块微红的天地。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月的红,是战士们永不言败的决心,是革命者永不改变的初心,更是现代青年勇往直前的信心。摘星揽月,中国航天人踏梦而行。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近17年的探索,38万公里的追寻,几万名科技工作者步伐坚定,用心血和智慧实现了探月征程上的一次次突破、一步步跨越。月上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他们也将月镀上了一层耀眼的中国红。这红月映照千古而不变,这历史长河中永存的一抹红,更应由我辈接续传承。
  月是红色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人在变,时代在变,唯有这一抹红月照彻天地,唯有人心亘古长存。

评语

本文围绕月亮的颜色来展开描写记叙,联想到革命年代战士们的鲜血和信念,联系现在中国的发展和变化。写作视域广阔,有历史的高度和厚度。语言生动典雅,引用信手拈来,文采斐然。但是有些材料运用欠佳,可围绕中心重新选择。

指导教师: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 卿梦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