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芦庙乡盘龙桥村村后的杨树林里,矗立着这样一块墓碑,常年有不同的人前来观摩、祭拜。

里面埋葬的不是什么王侯将相,而是一名叫袁淑芳的老中医

人们之所以对这块碑趋之若鹜,是因为袁淑芳老人在临终之前嘱托孩子,把自己一生行医总结的药方整理出来,刻在碑上,供后人借鉴。

在那个学医需要拜师、当学徒的年代,有经验的老中医一般不会把自己总结的药方外传,那袁淑芳为何将自己一生的心血公开,而非作为家族秘方,留给后代传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家学渊源

在河南省芦庙乡,有一家远近闻名的医馆,十里八乡的人只要一有头疼脑热,都会跑到医馆里抓副药吃。馆里的医生医术精湛,药到病除,在乡里享有盛誉。

这家医馆就是袁家医馆。袁淑芳正是医馆主人的女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家世代行医,一辈辈传承下来,诊治经验极其丰富。但可惜的是,馆主唯一的女儿袁淑芳对学医并不感兴趣。

袁淑芳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带着女儿在医馆工作,他想让女儿在耳濡目染中学些中医知识,将来好继承自己的衣钵。

但小孩子天生不喜欢中药的苦涩气味,袁淑芳受不了医馆的无趣,经常闹着要出门玩。

袁父袁母见袁淑芳抗拒的模样,暗暗决定将来让女儿自己选择职业道路。毕竟,只要女儿开心幸福,那就够了。

但让夫妻俩没想到的是,等到袁淑芳长大了一些,她居然一反常态,对中医表现的很积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随着袁淑芳年龄增长,她渐渐懂事。偶尔去医馆,看着患者在父亲的妙手下解除病痛、展露笑容的样子,不禁对行医救人产生了一丝神往。

女儿的转变当然瞒不过袁家父母。他们惊喜交加,但出于谨慎,他们只是旁敲侧击,问女儿愿不愿意去医馆帮帮忙。

这种委婉的方式很奏效,袁淑芳欣然同意。慢慢地,她在医馆里抓药、熬药,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多。

日子久了,袁淑芳每当看见患者治愈,心里就油然而生一股喜悦和自豪。就这样,她决定跟父亲学医。

但要想做一个药到病除的名医,她以前顺耳听来的零碎知识可不顶用。从药材的产地、特性、用法用量,再到对应症状,袁淑芳必须全部牢牢记住,一丝也不敢出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治病救人

在袁淑芳的不懈努力下,她获得了肉眼可见的进步。在父亲的辅助下,她开始试着诊治一些小病小痛。

慢慢地,袁家医馆里一些有经验的大夫开始带她下乡出诊,袁淑芳的医术在实践中突飞猛进,她的名声开始传了出去,此时她16岁。

跟大多数同龄人不同,她早早地确定了自己的职业道路,下定决心为中医奉献一生。就算每天点灯夜读,她也丝毫不觉得辛苦。

据她的侄子王泰希描述,当时袁家经济拮据,根本没钱点灯。但要想学好中医,又必须耗费大量时间熟背零零碎碎的基础知识,无奈,袁淑芳只能效法古人,晚上借着月光读书。

但当时正处于新中国成立阶段,医学类的书籍很少,就算袁淑芳如饥似渴、一心向学,市面上也根本没有多少医书供她钻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袁淑芳没有办法,她翻烂了家传的医书,还是觉得自己缺了些什么。这时,她脑海中划过一个念头:难道书籍之外,就没有知识了吗?

为了打开视野,袁淑芳积极接诊,希望在真实的病例中获取经验。这个方法十分奏效,一段时间后,她的医术果然突飞猛进,可以独立坐诊了。

而此时的袁淑芳还不知道,自己的行医之路,即将发生走向一个全新的开始。

这一天,袁家父女正在医馆中忙碌,一个年轻姑娘走进了医馆。袁父照例问她症状,谁料姑娘一看对方是个男医生,顿时害了羞,冲袁父连连摆手,说自己的病是小病,不用那么着急。

袁父见状给女儿使了个眼色,袁淑芳赶紧过来为这姑娘看诊。姑娘见袁淑芳来了,红着脸把她拉到角落,低声告诉她自己的病情,原来她患的是妇科病。

年轻女孩脸皮薄,不敢跟男医生说。袁淑芳一来,她就松了口气。袁淑芳知道女孩的难处,悄悄告知她注意事项,送她出了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姑娘只是袁淑芳忙碌一天中的一个小插曲,但她事后想起来,还是不由得百感交集。

现在的女医生还是太少了,有些女孩去看妇科病,面对男医生难免害羞,这样很有可能耽误病情。

从此,袁淑芳下定决心多关注女性患者的困境,她的研究方向也慢慢开始向妇科病倾斜。

乡下女医生少,袁淑芳又刻苦钻研,很快,她妇科圣手的名声传遍乡镇,附近的女性只要一有病痛,第一个想到的,都是袁淑芳医生。

随着袁淑芳接诊的妇科病病人越来越多,她积累了大量实践经验,渐渐地,袁淑芳改良了一些妇科病的药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袁淑芳也没有忽略其他科类,她不畏困难,在治病救人中不断总结经验,夜以继日地研究,渐渐琢磨出了自己的药方,适用领域广泛,疗效也很好。

再加上她继承了袁家世代相传的“九色灵药”烧制法,袁淑芳药到病除的名声越来越响亮,成了周遭的名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佳偶天成

袁淑芳醉心中医,这些年的成就,十里八乡的人都有目共睹。但等她到了年纪,同龄人都已经结婚生子,袁淑芳的感情生活却没有动静。

就在乡亲们暗暗操心袁医生的终身大事时,一个叫王鸣周的小伙子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

跟袁淑芳一样,王鸣周也出身中医世家。两人认识之后,因为共同话题多,聊得越来越热络。就这样,两个同龄人互生情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鸣周也不是个普通人物。他是世医第四代掌门人,自幼学习琴棋书画,在古琴、古筝造诣上颇有一番建树。

两人家世相仿,兴趣相同,王鸣周不仅风雅,还体贴入微,他们的感情如胶似漆,很快就到了谈婚论嫁这一步。

门当户对,佳偶天成。

这些年,袁淑芳行医救人,在乡里人缘极好,因此等到她和王鸣周结婚时,来祝贺的人络绎不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婚后,袁淑芳和王鸣周琴瑟和鸣,成了真正的知音夫妻。职业的相似让他们在工作上有说不完的话,经常凑在一起讨论特殊的病例、最佳的医治方法,以及改良药方。

日子就这么平静而温暖地过着,袁淑芳陆续生下三子一女,一家人很是幸福。令夫妻二人惊喜的是,大儿子和女儿从小就展现出了对中医的兴趣,经常缠在袁淑芳身边。

然而,沉浸在幸福中的一家人不知道,一场浩劫即将侵袭这个小家。

1968年,王鸣周因为一个“伪团长”的称号入狱,王家祖辈相传的医馆“济生堂”也没能幸免,医馆惨遭砸打,最终在一场大火中烧成了灰烬。

一腔热血反被污蔑,王鸣周痛不欲生。在这至暗时刻,坚强的袁淑芳没有离开丈夫,而是选择一人艰难支撑起一个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王鸣周被构陷入狱,袁家七口人备受白眼,甚至被扣断了全家“每天6两的人口粮”,这简直是把他们往绝路上逼。

不幸中的万幸,袁淑芳还能凭借自己远近闻名的医疗技术挣钱养家。

乌云总会消散,一家七口人苦熬十余年,直到1979年,王鸣周获得平反,全家人的生活终于重新步入了正轨。

福泽后人

袁淑芳虽然半生坎坷,在丈夫被诬的那段日子里备受歧视,但她行医几十年,始终记挂患者安危和中医学的未来发展。

袁淑芳接诊过的患者不计其数,治愈过的疑难杂症多如过江之鲫,丰富的临床经验让她有了把这些记录成册的想法。

再加上早年想学医却无处找书的窘迫境地让她记忆深刻,如今已成名医的袁淑芳,当然不忍心让学子们陷入没有专业资料可查的尴尬状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她说干就干,立刻找出这些年积攒的病例和资料。

经历一段时间的编排,袁淑芳陆陆续续产出《顽固性癫痫治验》、《骨髓炎治验》、《顽固性癫痫治验》、《大面积烧伤的中药疗法》、《骨髓炎治验》、《男女不孕病治验》等专著。

步入晚年后,袁淑芳的身体每况愈下。虽她自己就是远近闻名的神医,但终究抵不过岁月的无情。

孩子们得知后,纷纷回到母亲身边,打算让母亲在临终前好好歇个假,享受享受天伦之乐,平静地度过最后一段时光。

袁淑芳却拒绝了孩子们的好意。她行医八十余年,患者时刻放在心中,哪怕此刻自己已经时日无多,也惦记着自己行医多年的药方。

此时已经九十多岁的袁淑芳担心,花费了自己毕生心血的药方在自己死后会落到无人传承的境地,无法发挥它们治病救人的作用。

便开始考虑,该怎么让它们传扬下去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病榻上,袁淑芳思来想去,终于下定了决心。她叫来孩子们,让他们拿着纸笔,记下自己听到的每一个字。

孩子们拗不过老人,只好聚在袁淑芳床边,听母亲一字一句口述药方,再用纸笔细细记录下来。

等到袁淑芳说完最后一个药方,她才长吁一口气。他她告诉孩子们,这些药方不是秘方,它们是属于人民的,绝不能当成袁家一家人的私藏。

等自己过世后,这些药方要一五一十地全部刻在自己的墓碑上,供后来人学习记录。

孩子们这才明白,母亲心有慈悲,希望自己的行医经验能泽被后人,解除世间病苦。

袁淑芳长子王泰升,依照母亲的遗言,在母亲过世后,特意找来一位琢碑的师傅,将药方一字一句刻在碑后,在清明节到来之际,他郑重地把墓碑立在了母亲坟前。

“慈母袁淑芳之墓”,墓碑立下的那一刻,袁淑芳就不止是他们兄弟姐妹五口的慈母,更是天下饱受病痛之苦的患者的恩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泰升是袁淑芳的长子,也是袁家医术的第十八代传人。在母亲袁淑芳的教导下,他苦心钻研医术,卓有成就,曾任河南省现代医学研究院副院长、副主任中医师,医术医德没话说。

而除了王泰升,女儿王福兰也接过母亲悉心钻研妇科病的接力棒。

作为资深从业者,母亲的秘方到底价值几何,他们都心知肚明。但对母亲的决定,他们却丝毫没有反对。

因为这些年来,袁淑芳对他们的影响绝不只有医术,还有一颗慈悲为怀的医者仁心。

袁淑芳留下的秘方共100个,大多是关于医治女性孕期和哺乳期的病症的方子,还有一些是针对顽固的皮肤病,甚至还有关于经脉曲张的,领域之广泛令人瞠目结舌。

袁淑芳一生救治了无数病患,过世后还公开药方,让自己的行医经验继续发光发热,对中医事业做出了无法磨灭的贡献。

也正是因为有袁淑芳老人这样的医者存在,中医文化才得以一代代传承、发扬,造福百姓,成为中华文化璀璨的瑰宝。

这才是我们应该追随敬仰的榜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