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绿色工厂”是指实现用地集约化、原料无害化、 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和能源低碳化的企业,是绿色制造核心实施单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记者走进两家国家级绿色工厂,看它们如何解锁生产高效低耗的“绿色密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黔东南州台江县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生产高性能动力电池的公司。公司生产车间里,六只机器手臂正在组装电池核心零部件,机器手臂代替传统手工作业,使铸焊环节的占地面积减少了两倍多,能耗下降30%,污染物排放减少50%,电池不良率从5%下降至0.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能集团贵州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庞明朵告诉记者,原来铅需要融化,再进行下一道工艺生产,现在用直接冷切的方式,不会产生铅烟,也不会产生高温。走进生产车间,车间主任周磊打开机器手臂内部,一股热浪涌出。周磊告诉记者,以前纯手工,整个炉温最高温度510度,人的神经高度紧张,一到夏天,员工的流失率比较高。如今,公司依靠大数据与智能算法赋能品质管控,“数字大脑”帮助完成自动排单、码垛。标准化作业降低了工人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人与有害物质的直接接触。以前,1万只产能的电池量,一个工人要搬50吨左右。现在只需要电动液压车,就能轻松把电池产品转运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企业投入1.2亿元对车间智能化升级改造,吸引了不少人返乡就业。充电工龙增告诉记者,操控电脑监测每一块电池,一台电脑能监测16,000块电池。也是在2023年,公司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所在园区被确定为省级绿色园区。园区先后入驻12家电池生产的上下游企业,补齐和延伸上下游及配套产业链条,从电池的回收到生产,构建了一条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了铅蓄电池生产与回收循环利用,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江县经济开发区经济发展和企业服务局局长龙东升说,园区利用主导产业,建立了整套从回收冶炼到再生产为一体的闭环式绿色产业链,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集群。近两年(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在30%以上。2023年,全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52亿元,同比增长34%,完成工业增加值16.63亿元,同比增长3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贵阳经开区,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氧化车间主任杨云强正在厂内的废水处理站监测水质,这样的监测每天要进行6次以上。杨云强告诉记者,工厂每天要处理600吨工业废水,今天检查的PH数值是6.5,完全符合国际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废水经过降解、沉淀等步骤后在厂内循环利用,企业用水量减少40%,污水处理成本下降30%。2023年,企业年产值达7.5亿元,比2019年增加了5亿元。成本下降,产品竞争力提升的秘诀就在于数字化建设。贵州贵材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衍雷告诉记者,企业在研发和大数据建设方面保持每年1,000万元的投资。通过企业生产管理一体化平台,APS排产技术的应用,每月产能由19年的1500吨提升到了3000吨。对水、电、气的需求减少了40%到50%。2024年的总体目标是(年产值)突破9个亿,同比增加3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园区内像贵材科技集团这样的国家级绿色工厂还有4家。作为贵州省“9+1”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之一,贵阳经开区入选国家工信部第五批绿色制造示范名单,获批国家级绿色园区。贵阳市经济开发区园区建设服务中心主任童吉琴告诉记者,园区的集约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8%以上,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8.5%,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70%,生活资源化利用率达65%。截至今年4月,贵州已累计培育国家级、省级绿色工厂228家,绿色工业园区33个。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