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外界对于阿司匹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把它称为“神药”,因为它不仅可以解热镇痛,还能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同时还被证实兼具抗癌、降低肠癌发生风险、治疗阿兹海默症等功效;也有人称阿司匹林已经走下“神坛”,因为它引起胃溃疡、出血疾病等风险远远大于药物带来的益处。

我国有接近3个亿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而大多数患者都在服用阿司匹林,面对外界对于阿司匹林的种种质疑,大家不禁疑惑:阿司匹林到底还能不能吃?

阿司匹林走下神坛,要从一篇文章说起。

前几年,一篇名为《走下神坛的阿司匹林:一个长达40年的错误》的文章火爆网络,引起大众和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引用了两个重量级的研究:

  • 牛津大学研究:牛津大学研究团队以1.5万名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超过7年的随访,结果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使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降低了12%,但是大出血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29%。
  • 哈佛大学研究:哈佛大学研究团队主持了一项长达12年的随访研究,该研究覆盖了12546名志愿者,结果显示:相比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组,长期服用阿司匹林仅仅让心肌梗死、中风、心血管原因死亡等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4%,但却带来了额外的用药风险。

在2018年8月25日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分别报告了临床试验的结果。一石激起千层浪,再加上各大媒体的争先报道,阿司匹林被推上风口浪尖。

阿司匹林真的不能吃了吗?

大家先别慌,类似《走下神坛的阿司匹林:一个长达40年的错误》这样的文章,是在曲解研究结果,故弄玄虚,夺人眼球。我们先来明确两个概念,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

  •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在心血管疾病尚未发生或者处于亚临床阶段时采取干预措施,也就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 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对已经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采取干预措施,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预后,降低疾病病死率、病残率,预防疾病复发。

可见,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是“防未病”,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是“治已病”。一直以来,阿司匹林的二级预防地位毫无争议,有争议的是阿司匹林是否应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上述两项大型试验,也是关于阿司匹林一级预防的研究。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

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仍然是难以撼动的基石药物。几乎所有指南或共识均推荐,对于已经明确诊断为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如行冠状动脉支架或搭桥手术的患者,以及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外周动脉疾病等患者,在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都应该长期应用阿司匹林,可以显著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以及心脏性死亡等危险事件的发生风险。

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需谨慎,因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会发生消化道出血、胃溃疡等不良反应。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中,是否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应该权衡获益和风险,获益大于风险是应用阿司匹林的根本原则。在无禁忌症的情况下,推荐未来10年心血管风险大于10%的高危人群应用阿司匹林。

大家注意,临床上有一套完整的评估心血管发生风险的体系,综合了血脂、血压、血糖、家族病史、年龄等多种因素,是否要吃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应该经过临床医生的严格评估,不建议私自用药。

不管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应用阿司匹林都需要评估出血风险。对于二级预防来说,如果患者的出血风险较大,应该给予胃粘膜保护方面的药物干预;对于一级预防来说,如果出血风险大,获益程度小,就不推荐服用阿司匹林。

如何降低阿司匹林出血风险?

1. 加服胃粘膜保护剂

对于消化道出血风险高而又需要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朋友来说,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等药物,保护胃黏膜。

2. 掌握恰当的用药时间

临床上常用的阿司匹林有两种制剂,一种是普通片剂或胶囊,这类药物应该在餐后服用,以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肠溶片或胶囊应该在餐前服用,有利于药物更快速的到达肠道,减少胃部刺激。

3. 养成长期观察大便的习惯

长期观察大便的颜色,如果大便变黑或者是呈柏油状,应该及时就医,检查便常规,排出消化道出血。另外,也需要观察全身,如果有出血点,也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4. 定期检查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需要定期检查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以及肝肾功能等,了解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及时发现身体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