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中有一个奇迹,就是东北野战军的增兵速度,从45年9月的11万人增长到辽沈战役时的103万人。短短三年之内,东野总兵力激增92万,成了敌我两军中最庞大的战略军事集群,如此增长速度是蒋军和我军其他兄弟部队都做不到的。这与东北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因素有很大关系,却也离不开东野智将们的创造性举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北野战军的军事指挥有赖林帅,后勤政工工作则是罗帅统筹负责。如何征兵、筹粮、搜罗和生产武器弹药,提升士气,由罗帅为大军提供保障。东北野战军增兵的主要优势条件,在于武器补给有便利条件(日军遗留武器弹药)、松花江以北相对稳定的地理位置(苏联、朝鲜支持)。但是仅仅靠这些,并不能保证实现大规模快速增兵,罗帅想了一个什么办法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7年的三战四平战役,敌将陈明仁死守城池,加之我军战前情报失准误判了敌人守城兵力,导致损兵上万人,士气也受到打击,东北我军亟需补充新兵,恢复部队实力。罗帅面对此种情况,沉思良久:国民党军在战事不利时,通过强行征调民夫、拉壮丁的方式补充损失,这样征来的兵满腹怨言,还耽误了农时,怎么会有战斗力呢?不光训练起来费劲,怕死的心态下也会增加逃兵,进一步削弱部队士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帅自然不会使用蒋军的野蛮做法。他结合东北地区实际状况,提出了独特的“二线兵团”战略。什么是二线兵团呢?东北野战军在48年辽沈战役打响时有103万大军,但其实野战主力部队为70万人,其他大部分为军区部队、地方武装,这些部队大量受益于罗帅组建的二线兵团。二线兵团中的熟练兵员,也可以在必要时补入战损的主力部队,保障我军的战斗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帅在1947年下半年到1948年初进行试点,组建了第一批二线兵团。首先是通过我军特有的土地改革政策,使东北解放区百姓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在心理上亲近解放军,愿意为解放事业出人出力;第二步则是动员解放区人民加入二线兵团:此兵团没有直接战斗任务,不急于上战场,而是由野战部队派下来的干部和精兵,教授大家军事技能,并在农忙之余进行军事训练,教导农民武装保卫自己的土地和成果,这极大地动员了百姓的热情,二线兵团报名踊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农民没有正规军事基础,二线兵团平日就以训练为主,不参加实战,逐步提升实力。到48年初,罗帅的办法初见成效,首批兵团达到22万人规模,成为东北我军的庞大预备队和地方军。不要小瞧了二线兵团,在兵团中长期训练和接受教育后,大家战斗热情日渐高涨,大量自愿补充入正规部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辽沈战役爆发前,罗帅已经主持训练出3批二线兵团,总人数40余万人,光是独立团就成立了180余个,接近东北我军总兵力的一半。罗帅的增兵办法,成效极其显著,也为东北解放和入关作战奠定了坚实基础。东北野战军发展迅猛,罗帅的智慧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