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极科学考察济阳第一人——王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坤,曾用名潘京坤,1975年出生于原山东省济阳县姜集乡沙陈村(今济南市济阳区曲堤街道沙陈村),现供职于中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分公司,高级技师,负责油田地面基本建设。2023年11月1日由上海极地研究中心乘坐“雪龙”号出发,今年4月10日青岛奥帆中心码头停靠,历时5个多月,圆满完成中国南极第40次科学考察任务,其所在团队获得集体银牌奖。王坤,成为济南市济阳区南极考察第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骄傲,我成了南极科考队员

南极考察,是指科学工作者对南极洲的气象、水文、地质、地貌等学科的综合考察。1984年11月—1985年4月,考察队员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派出的J121打捞救生船,自青岛港出发,开始中国首次赴南极洲和南冰洋进行科学考察。自此,中国拉开了南极科考的序幕,至今已是40年。40年来,在南极地球最南端,考察队员们先后建设起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泰山站、秦岭站,探秘的脚步遍布南极洲的每个角落,作业航迹串联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南极半岛海域、普里兹湾、罗斯海。

时隔40年,2023年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这次考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秦岭站同时对“5海5站”探索新知。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是40年来,规模最大,人员最多的一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号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

考察队由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主要来自于多所大中院校以及气象、地质、动植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中铁建工、医院等院校和单位。出生在济南市济阳区的王坤有幸成为460分之一。

王坤,曾用名潘京坤。1982年至1992年,在原济阳县姜集乡读书,1992年至1996年,在中原油田技工学校学习油田设备焊接与安装。1996年开始,在中石化集团中原油田分公司油建公司负责油田地面基本建设工程,负责油气长途管道、厂区场站设备、容器的安装。1997年9月到2007年5月,响应国家第二次支援边疆石油建设开发号召,王坤以电焊焊接技术擅长被选派到克拉玛依油田工程处工作,一干就是10年,在建设开发百口泉、乌尔禾油气田中立下汗马功劳。2007年6月,王坤因电焊焊接技术精湛娴熟,被阿尔曼国际公司选中,开始到哈萨克斯坦工作,前后工作了14个年头。14年来,王坤不仅兢兢业业的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自学起俄语。随着工作时间的延长和孜孜以求的学习,王坤的俄语水平炉火纯青,在哈萨克斯坦,成为“俄语通”。

2023年7月,王坤看到了中铁建工集团发出的招聘奔赴南极考察队员的启事,随即投递了个人应聘简历。通过面试、政审、体检等一道道筛选,王坤靠其优秀的政治素质、高超的技术水平和熟练的俄语交流能力脱颖而出。2023年10月,王坤接到了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录取通知。当问及王坤当时的情形时,王坤说,心情非常澎湃。很多“70”后、“80”后都很难入选,自己已经49周岁了,能在有生之年到南极看看,特别是能以国家科考队队员的身份去工作、去探秘探险,我非常自豪和骄傲。一接到通知时,自己很想第一时间把这一消息告诉给自己的家人、同事、同学,特别是让家乡的父老乡亲们高兴高兴,但是,科考行动在当时还属于国家机密,只能一个人暗自发出誓言:珍惜荣誉,抓住机会,凝心聚力,顽强拼搏,感谢祖国,感谢亲人。

2023年11月1日,王坤身着统一科考服,从上海极地研究中心码头,踏上“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开始了踏浪万里、圆梦南极的征程。

我愿意,愿执长缨斗寒域

经历30多天的长途跋涉,2023年12月初,“雪龙”号科考船到达南极,船停靠在中山站附近海域。当时,正值南极洲的夏季,是极昼时期。南极洲极昼时期通常发生在每年的9月24日至次年的3月20日之间。在这个期间,南极洲的气候寒冷而干燥,温度极低,通常在零下几十摄氏度。12月和次年1月是对南极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生态习性研究的重要时期,也是建设考察维护站的最佳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雪龙”号停泊后,根据预先安排,王坤属于“中山度夏队”队员,共10个队员。看起来是“度夏”“度假”,而事实上,是去负责中山站工程建设任务的。这些建设任务主要涉及对南极中山站的扩建、改造和设施更新。包括科研设施的建设与更新、居住设施的改善、后勤保障设施的扩建、通信与网络系统的建设、电气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升级改造。

王坤和他的4个同事负责的具体任务是“脸谱”油罐的维护、翻新和迁址等。

“脸谱”油罐是中山站的第一代储油罐体,经历了长达35年的风雪洗礼,见证了中山站的快速发展,是南极大陆上属于中国的标志性建筑。对“脸谱油罐”的更新维护共分三步——翻新、迁移、安装。使命无上光荣,挑战前所未有。在整个过程中,翻新是第一步。操作中,首先就是对脸谱油罐进行喷砂除锈。这是一个针对特定金属表面进行处理的工艺,主要用于去除表面的锈蚀、旧涂层、氧化层等,以恢复或提高其表面的光洁度和粗糙度,为后续的涂装、防腐等工艺提供良好的基础。这项任务,对于从事这一工作的王坤来说,本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在南极进行喷砂除锈工作却面临一些特殊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是极端气候条件:南极的气候极端寒冷,温度常常低至零下几十摄氏度,并伴有强烈的暴风雪。这种极端气候条件对喷砂除锈设备的工作性能和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构成极大挑战。低温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率增加,而暴风雪则可能阻碍操作并增加安全风险。再就是环境保护要求:南极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之一,对环境保护的要求极高。喷砂除锈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和废水等可能对南极环境造成污染。为了切实做到防风、增温、防噪音污染、保设备安全,切实按期顺利完成这一工作,王坤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采取搭建三面防风墙面用来防风、隔除噪音;下班后,利用暖风机对硼砂除锈原料进行增温除湿。这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人工完成。按照作息规定,考察队员一天的工作时间为八小时,但是,为了抢工期、保质量,最初的一个半月,他们几乎天天加班两个小时。常常是吃完晚饭,休息半小时后就投入到工作中。这为提前完成任务,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搬迁过程中,考察队员们克服了12级飓风、暴雪、严寒等极端恶劣天气,历经两个多月的时间,于2月24日,全国人民喜庆元宵佳节的时候,将脸谱油罐搬迁到了新场地,比原计划提前5天完成。看到坐落在“生肖”油罐旁,喷涂后的“脸谱”油罐再次安置在南极大陆上,继续履行为中山站储油供应的使命,王坤和他的同事们心情非常高兴。庆祝仪式上,带队领导在向王坤他们表示祝贺的同时,对他们的凝心聚力、顽强拼搏的工作精神和克服极端困难兢兢业业加班加点保质量保工期的表现给予了表彰。

这一工程的完成,不仅是对“脸谱”油罐这一历史遗产的维护和保护,也体现了王坤他们作为南极考察队在面对极端自然环境时的坚韧和毅力。谈到这一话题,王坤说:虽然不容易,但是,我们提前完成了,我们没有辜负祖国的期望。将来祖国需要,我还会再来,还会义无反顾的报名参加。

离中山站最近的科考站是俄罗斯的进步站。这个站点距离南极中山站约两公里的地方,双方站点均悬挂对方国旗以示友好和尊重。考察队是国际交流的平台,作为中山站的考察队员,考察期间,王坤他们与俄罗斯进步站的考察队员们开展了多次全方位交流。王坤凭借其流利的俄语,赢得了进步站队员们对喷砂除锈、搬迁安装等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增深了双方的感情和友谊。

往返中国和南极,航行时间长达两个多月。在这破冰前行的70多天里,考察队的全体队员并没有闲下来,他们按照要求,参加了“南极大学”的培训学习。培训活动内容包括极地生存技能、科研技能、船舶安全、团队合作以及极地环保教育、南极历史文化介绍等内容,旨在提升科考队员的专业技能、极地生存能力、科研水平以及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授课老师都是来自科考队各大院校的教授和相关单位的专家!培训期间,王坤作为年龄较大的考察队员,对教授们的讲解认真记录,仔细思考。学习过程中,王坤从了解极地知识过程中感受到了祖国不断发展强大、走向繁荣的铿锵步伐!教授们讲解的“冰雪融化,入海不复返”课题,引起了他的共鸣。全球气温变暖逾趋严重,资源日渐枯竭,包括冰雪、油气等,需要唤起每个地球人的重视。一路前行,一路思考,在拿到“南极大学”“毕业证书”的那刻,王坤心中有个计划,回到祖国后,要尽一个科考队员的义务,积极为保护南极、保护资源、保护人类共同生活的地球鼓与呼。

航次有终,求索无极。王坤以一个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参加了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他用自己平凡而顽强拼搏的工作,致敬极地考察40周年,这定将激励更多极地赤子,激励家乡的莘莘学子扬帆起航,为认识极地、保护极地、利用极地做出新的贡献。

你有什么想说的?

欢迎在下方留言区分享

▌图文整理:小编萱萱

爆料|求助|广告|合作|投稿|微信:weijiyang0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