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近些年中国国力愈发强大,我们有需求、也有能力在世界上一些特殊的地区进行科学考察,比如南北极周边区域。但大多数国人不知道,中国的北极考察站黄河站位于北冰洋上一个叫做斯匹次卑尔根的群岛,这个许多人连听都没听过的地方。尽管是不出名的岛屿,却也是有主的。稍有常识的人该清楚,要在岛屿上建考察站,中国要么对其拥有主权,要么有相应的开发权,所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这个遥远的北冰洋岛屿,怎么会成了我国在欧洲的一块“飞地”呢?答案有些出人意料,竟然是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留下的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从这个群岛本身说起。斯匹次卑尔根面积不小,达到六万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临近挪威。由于北冰洋周边极寒,不适合居住,所以最初岛上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开发,也没有主权归属问题,只有少量渔民在此谋生,大多是挪威、瑞典人。随着工业时代到来,欧美国家对航海及资源开发的需求迫切,19世纪有航海家在这个岛上发现了煤矿,此地逐渐开始红火起来,临近的挪威、瑞典自不必说,连实力强劲的大国美国、英国、俄国等近10个国家都有人来到这里生活和开采矿产、从事商业活动,也逐渐有了领土争议。但是各国吵吵闹闹,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都没有明确此岛的真正归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1918年一战结束后,战胜国要重新瓜分各地领土和殖民地,很多不太相干的议题也顺带被拿到了会议上讨论,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中国的北洋政府都派代表参加了讨论和决议。也正是在二十年代中期,此岛的归属权争端终于画上了句号。挪威获得了斯匹次卑尔根的主权,但是各参与讨论和缔约的国家来者有份,都享有该群岛的经济开发权(包括后来中国用来建站科考的权利),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也不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来北洋政府时期中国虽然还是军阀混战状态,但比起清朝的昏聩已经有了很大改善,军阀们也积极争取在国际舞台的表现机会,从而使自己的势力得到国际认可。北洋政府的行动包括参与国际事务,派遣劳工到欧洲支援战事、挖战壕等,相当活跃。中国在一战后成为战胜国,有了一定的话语权,尽管分量有限,但其贡献也算得到了当时欧美主要国家的认可。就这样,北洋政府无心插柳,为当时的中国争取到了一项一时半会用不上的权利(中国当时并未统一,实力贫弱根本没能力开发使用远在北冰洋的岛屿)。而这项权利,直到本世纪仍然得到国际认可,是合法的。依据相关条款,2004年斯匹次卑尔根的主权国挪威对于中国在此建立考察站的要求,没有表示任何不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