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状元”这个耳熟能详的名词现在已经被我们大家所悉知,随着每年高考人数和难度的增加,竞争也越来越大,但数十年如一日的是每年都会诞生出状元,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也是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

那大家知道状元这一词在我国最早出现在什么朝代吗?

科举制度一开始是在隋朝的时候出现的,它取代了原先的九品中正制,从此之后为寒门学子打开了大门,结束了世家大族垄断朝政的局面。

唐朝则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有了状元、榜眼、探花之分,自此之后一大批寒门子弟一跃而上,其中就包括我们历史上第一任状元郎——孙伏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蓄势待发

隋炀帝末年的一次科考中,名不见经传的孙伏伽考中进士(当时还没有设置状元一科)自此之后踏入官场。

当时隋朝已迁都洛阳,而因为孙伏伽起初没有经验和人脉,所以在曾经的都城西安任职,负责审理、查办脏贿等事宜,虽说官职不大,但因为人正直,秉公执法,很受当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

不久之后,因隋炀帝的暴政导致民不聊生,全国各地苦难百姓群起而攻,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作为前朝旧臣,孙伏伽继而识时务的归顺在唐朝为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高祖李渊即位后,承袭了隋朝留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加以完善,武德五年(622年)举行了第一次设有状元的科举考试。

状元是在经过几级选拔到最后的殿试才能诞生的,在这之前要考过地方的院试、乡试、会试、层层选拔,状元每三年才有一个,而进士每年都有。

孙伏伽没有放过这次平步青云的机会,也参加了科举考试。

大家看到了前一段时间《梦华录》中的桥段,当赵盼儿得知欧阳旭中了探花之后高兴的不成样子,但出身平平的欧阳旭却在一跃成名之后抛弃了赵盼儿,继而要娶当朝高官之女为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中了探花的阶级跨越都这么大,更不要说状元,想必更是炙手可热。

这也不难理解孙伏伽在隋朝中了进士之后,又要在唐朝设立状元一科的时候再考一次,这里面的含金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果然在这次科考的时候,孙伏伽脱颖而出,名列甲榜第一名,一时之间声名大噪,荣耀加身,成为设立状元之后的登榜第一人,加速了他在朝堂的进阶之路。

不惧皇权直言相谏

在唐朝任职以后,这位史上第一状元郎,深得开国皇帝李渊的信任。

因为经历了隋朝的消亡,孙伏伽清楚地知道作为一代帝王一定要选贤举能、励精图治,不能因迷恋权位贪图享乐而荒废政务,于是他就在朝堂上向皇帝李渊帝提起这件事,总结下来大概有这么三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吸取教训,鉴于隋炀帝本性贪图安逸享乐,不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直接导致了各地的暴乱,所以他向皇帝说道:“百戏散乐,本非正身”,万万不要步隋炀帝的后尘。

第二点:“天子有诤臣,虽无道不失天下”如果天子身边有直言相谏的诤臣,纵使是个无道昏君,他也不会失去天下,以此劝告皇帝要虚心纳谏,“开不讳之路”。

第三点比较重要的是,要详细慎重挑选将来继承皇位的人,还有在其身边为官的臣子,“性相近,习相远”,环境和人的品性很容易影响一个人,也是防止有人乱国。

此番话出来,想必是身边交好的人都替他捏了一把冷汗,然而高祖李渊不但没有生气,反倒觉得他敢于站出来直言劝谏就,不畏君怒,一片赤诚之心实在难得,因此还给孙伏伽升了官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后高祖李渊“出尔反尔”,因高祖李渊在即位之初自己就下了大赦令,赦免了之前和自己作对的一些人,估计是朝政稳固之后没事可干,想起之前那些人实在可恶,就这么轻易被赦免了心里不是特别舒服,又要重新追究他们的责任。

虽说这件事确实有违法度,但当朝天子的意思谁又敢说不呢?

当时有一些趋炎附势的朝臣大加赞扬和附和这个做法,极致阿谀奉承之言,以示对皇权的敬畏和依附之心。

但我们忠肝义胆的状元郎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此时孙伏伽又上书直谏:“君无戏言,如果陛下自己做事都这么不讲信义,又怎么让天下人来信任你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高祖李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为唐王朝的开创者,虽说在历史上的评价没有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高,但他能在隋末的众多起兵者中抓住最好的时机并笑到最后,可见他是一个宽厚待人、明辨是非、知人善任之人。

因此当他看到孙伏伽的奏表之后,虚心纳谏,不仅在朝堂对孙伏伽大加赞赏,过后还给予赏赐。孙伏伽此后深受高祖赏识。

阻君之过 死亦何哀

到了唐太宗登基之后孙伏伽更是在朝堂深得倚重,太宗李世民在登基第一年就提拔孙伏伽为大理寺少卿,官居高位,从此他的谏言之路也更加宽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贞观三年,高祖李渊让位之后,太宗李世民要让他搬离太极殿生活,而且没有问过高祖的意思,就另外安排居所,孙伏伽对此大不赞同,在朝会上直言太宗这样做是不孝的表现。

朝臣都对孙伏伽这一做法颇有不满,说他直言犯上,说出这种悖逆之词,有辱天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