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喜剧电影大多缺乏创新,并不是没有颇具创新精神的编剧,而是编剧大多被权力限制,被资本绑架,也就失去了创新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资本进入电影市场之后,从投资拍摄到票房公映,全程都在起作用。无论是请大导演、编剧,还是请演员拍戏,都由资本投资,而且都要谋求增值。于是,在审核部门的约束下,资本只能拍摄仅有题材的内容,也仅能拍摄一些自认为赚钱的电影。城市化进程完成之后,很多人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需要喜剧电影来调剂生活。于是,资本迅速投入喜剧电影,拍摄了一系列的喜剧电影,票房高的还不少。除此之外,还有喜剧团体成立,从南到北,都有喜剧团体出现,也都有喜剧人在表演,甚至一些喜剧人可以成为炙手可热的明星,创造高达数百亿的电影票房。如此的喜剧电影狂欢,似乎已经成为某种资本赚钱的定式。资本会不断追加投资,甚至会在喜剧电影票房一路飙升的时候加入进来,还有的要弄“对赌协议”,生生把一部比较平庸的喜剧电影炒作成了几十亿票房的喜剧大电影。

资本炒作喜剧电影没有底线,并不会顾及电影艺术标准,也不会顾及喜剧电影的内容。本来只是一部煽情片,却被炒成五十多亿票房的喜剧电影冠军;本来只是拿着减肥做噱头的喜剧片子,却被炒作成几十亿票房的喜剧电影,是不是有些夸张和无聊?全程充满尬笑的电影竟然能够赚很多钱,不得不说背后有资本做推手。当电影成了资本市场投资理财产品的时候,喜剧电影也就沦陷了,会成为资本炒作的工具,也照样会成为投资理财产品。从投资拍摄开始,喜剧电影只要有一些正面新闻,有一些好的消息,就会有资本跟投,即便在放映期间,也会有资本跟投,有资本套现离场。如此一来,喜剧电影不但会成为投资理财产品,而且会成为投资理财的平台,不断吸纳资金,不断发放资金,最终能弄成赚钱的大电影,就算是投资理财成功了,大赚了。而弄不成赚钱的电影,就会成为赔钱的,但只能赔掉后来投资的钱,而先前投资人已经套现离场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喜剧电影肯定是电影市场发展的风向标。看看演喜剧电影的那些所谓喜剧人赚多少钱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们大多会演很多喜剧电影,而且炒作身价,等到身价到了一定的级别,就要演一些喜剧大电影,而不会演一些小片子了。即便是网剧,只要有轻松幽默风格的,就会被一些人喜欢,被炒作,甚至热度很快就会上去。于是,在权力的限制下,在资本的持续加持下,喜剧电影层出不穷,却唯独缺乏创新。

全程尬笑的喜剧电影会成为票房几十亿的电影,怎么说都是喜剧电影的悲哀。而那些颇具现实意义和讽刺精神的喜剧电影却成了被人冷落的东西,并不是人们不喜欢,而是被权力打压,被资本雪藏,也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了。真正的喜剧电影需要贴近生活,需要具备讽刺精神,而不仅仅只是设计五六分钟一次的尬笑,支撑起全部过程。对于喜剧电影艺术来说,卓别林的喜剧算是一种创新,憨豆先生的喜剧算是一种创新,陈佩斯的喜剧是一种创新,周星驰的喜剧也是一种创新。但现在很少能出现这样的创新,大多规规矩矩写作,在权力系统规范之内写作,在审核部门的要求之内写作,比较安全,不会有什么扩展,也不会讽刺谁,顶多自嘲一下,就算是喜剧了。毕竟,无论是编剧还是导演都清楚地知道,喜剧电影市场就那么几部,没别的,即便有了别的,也大多是一种风格,一个腔调,一个套路,人们不看也得看,还有什么别的选择吗?况且,观众呈代际更替,有艺术鉴赏眼光的毕竟只是少数,甚至他们根本不去电影院看电影。到电影院看电影的都是一些无聊的年轻人,也都是一些庸庸碌碌之辈,甚至只会花钱,会享受,却不会学习,也不会进步,导演和编剧糊弄他们简直是手到擒来。

知道看喜剧电影的人喜欢什么,导演和编剧就可以骗他们了。只要投其所好就行,没必要在细节上较真儿,也没必要非得贴地气,没必要讽刺谁或者讽刺某种社会现象,只需要把他们逗笑就行了。就好像一个相声演员说的,把观众逗笑才算是真本事,其实只是为赚钱做铺垫。把观众逗笑并不容易,甚至演员使出浑身解数也不一定能行。倘若演员能够把观众逗笑,却并不一定展现喜剧艺术,岂不是误入歧途?可是,现在的观众大多经过资本灌输,没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喜欢逗乐的演员,却并不知道喜剧的讽刺精神已经被笑声消解了。喜剧演员比较安全,观众哈哈大笑,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场景更能显示成功的呢?就好像社会基本面和谐,人们也就生活幸福了,还有什么比这样的社会更理想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离开内容只谈形式,似乎舍本逐末;离开喜剧精神谈喜剧电影,似乎缘木求鱼。而现在的喜剧电影就是这样,缺乏创新精神,甚至已经完全失去了喜剧精神,也就让人看着没什么意思了,甚至拾人牙慧,翻拍外国喜剧电影,还真弄得让人羞愧。倘若观众们还是哈哈大笑,并不理解喜剧电影的精神所在,那么喜剧电影就真的出了问题,而讽刺的喜剧精神也就荡然无存了。创新,似乎应该从讽刺精神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