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阳沽酒客按:本文是江阳沽酒客原创作品,文字和图片皆由江阳沽酒客独立完成,未经授权不得盗用,违者必究。

持续了一天多的大雨,泸州长江水未见涨,各个支流却开始蠢蠢欲动。这也包括龙溪河。

龙溪河属长江左岸一级支流,古称龙溪。发源于重庆市永川区登东山,向南流入泸县玉龙湖,出库后曲折西南流向,经泸县立石镇三溪村,下止于龙马潭区罗汉街道大通山社区,干流长90.8公里。

这条河在泸州境内主要是泸县的乡镇居多,因龙溪有龙名,所以泸县的龙形龙脑桥也沿途颇多,从宋代开始直至明清,又以明清保留居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也使得泸州泸县成为全国龙桥历史最长久、保留最完整、品类最齐全、数量最多的县,才有了一个龙城的雅号。

泸县龙桥已考证的最早建造时间在北宋治平年间,明、清两代建造最为盛行。在民国时期乃至现代,建桥雕龙的风俗仍在延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代川南的习俗,在官道所跨经的主要河流上,由官方主持、民间参与是龙形桥的主要构成;民间募资则多在一般乡道等必经溪流上修建龙桥。

一般而言泸县龙桥长的有100余米、宽约10米;短的有的仅有长1米左右、宽约40厘米。桥墩在河流的上游一侧雕有龙。圆雕龙与桥体大小相符,和谐统一。基本上所有的龙头都是朝向上游,所以也是很好的方位参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泸县,许多石板梁桥上都有龙等雕刻装饰,古代泸县人对龙的喜爱可见一斑。

据不完全统计,这样的龙桥在今属泸县范围保存有170多座(该统计可能还有出入,因为仍有没被发现的龙桥可能重见天日,这还没有算入泸州除泸县的其他区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中龙脑桥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县龙桥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地域内广泛分布,数量多且雕刻精美,桥梁建筑与龙雕造像构成了和谐艺术美。这一地域文化现象有史可证由宋至今绵延近1000年不断,在全国也是难得一见的。

而除了龙脑桥,其他乡镇沿龙溪河流域的龙桥也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可复制的龙桥群,这次江阳沽酒客去云龙高家嘴村调研了一座明朝万历年间的龙桥,给各位读者分享一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龙溪河流经泸县云龙镇高家嘴和战旗两村交界的地方,有一座明朝搭建的石板桥,它的名字叫“顺对子大桥”,顺对子桥,明代万历中建,清代经历三次维修。桥为10墩11孔石质平板梁桥,呈南—北走向。桥长39米,宽1.98米,桥板厚0.4米。

桥面微呈弧形,桥中部的4个桥墩各有圆雕龙1条,龙首、龙尾高于桥面板0.04至0.25米。龙首上昂,口微启,露牙含珠,凸目、凸鼻,龙吻短平,角卷曲。龙身刻云纹。龙尾有的呈卷曲状,有的呈上翘状,造型各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六孔桥板东侧阴刻楷书“龙藏蛟伏”四字,“龙藏”与“蛟伏”字间浅浮雕宝剑一把。

这一句可有来历和寓意,龙藏也可以做龙臧,《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指隐藏在深处的危险或力量。蛟伏,蛟龙,古代传说中一种能发洪水的龙。中间的宝剑就是仙人镇守这潜伏在水里可能发起危险的蛟龙,通过这座桥来镇守此处的平安,要这些传说中的神兽不要发怒发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该桥雕刻精美、造型独特,是泸县龙桥的典型代表之一,对研究当时泸县的交通、经济、桥梁建筑、石刻艺术等具有重要价值。2007年6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今我看碑文,已经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该是跟龙桥群一起的。

但是即便如此,顺对子大桥的龙形态也可以比美九曲河的龙脑桥,虽然年代和名气不如它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拍摄的当天颇费周折,虽然事前也做了准备工作,询问了好几个人,然而直接导航却无法查询,乡村道路虽然如今建设平台,弯路岔路太多,一路上又不容易碰见行人,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老太太,还指路不太清楚。最后开车加徒步前后花了快两小时,终于是找到这个地方,看见田土前面竹林外的龙溪河,我们终于可以一睹它的风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午雨水还淅淅沥沥,到了这个时候,不知道是不是老天对我的精神感动,也失去的阳光普照,虽然因为大雨让河水有些浑浊,但是不影响大桥的古朴感,要是桥下还有人家洗衣服,鸭子游玩就更好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龙脑桥不同的是,这座桥上就四条龙,仔细看龙头和龙尾的造型并不统一,不知道当初设计雕刻的时候基于怎么样的考虑,有什么讲究没有。可惜是无法询问了。

照理说雕刻一样的就比较简单,而不一样还要让它们统一和谐,不出现违和感,这就非常考验技艺。显然这难不倒几百年前的能工巧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有几个桥墩两头是空的,没有龙头龙尾,也不知道是当初就没有,还是因为岁月被毁掉了。但是即便如此,依然让我很震撼,而这还只是我龙桥寻踪的开始,相信接下来的研究会更多惊喜,那就再记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