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全军首次授衔,有一位人民军队历史上的名将引人注目,他的军衔授予情况比较出人意料,“仅仅”被评为上将。换了其他将领,能评为上将很不容易,毕竟当年只有55个名额,后来又增补到57位;但对于大名鼎鼎的萧克将军而言,上将军衔实在不算高。客观来看,他如果被排进开国大将之列,也不会有任何争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红军时期,萧克担任过军团首长、还当过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是贺龙元帅的副手。全面抗战时,红二方面军的主体改编为八路军120师,正、副师长又是贺龙与萧克,他俩甚至有亲戚关系,曾经是“连襟”。既然如此,履历雄厚的萧克似乎至少该评为大将军衔,要知道八路军其他几位正、副师长,甚至都是元帅,无一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究其原因,萧克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军内职务略有降低,建国前他担任四野参谋长,步了林总爱将刘亚楼的后尘,而刘亚楼也只被评为上将。这样说来,萧克评上将也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在公布名单时,萧克排在了所有上将的第一位,这里面有巧合的因素:当时的军衔排名顺序,是按照55年的干部任职部门来决定的,萧克是国防部副部长,所以军衔排位高。但这也不完全是巧合。如前文所述,萧克的综合军事资历,确实是上将之中最突出的一位,与他比较接近的是张宗逊、王震、李聚奎等人,但客观而言还是不及萧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评衔结果出来后,军内军外都有“萧克震上将”的说法。对于这位资历过人的名将而言,也不失为一种褒奖,稍稍弥补了军衔较低的遗憾。这句“萧克镇上将”,在流传初期是名副其实的,萧克1957年出任总部八大部之一的训练总监部部长,职务配置很高;但越往后,却越显得怪异:不仅同时期的上将们职务纷纷超越萧克,他甚至连一些开国中将、少将都“镇不住”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建国后,萧克自始至终都没有出任过大军区正职首长,而一些起步远低于萧克的将军们,如李德生少将、丁胜少将等人,都当过大军区司令员。后来李德生甚至还成为中央领导干部,担任中央副主席,党内、军内地位都明显超过了萧克。不仅职务上是这样,很多曾经的军队下属,都对萧克避而远之。这似乎有点尴尬,为何随着时间推移,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接原因,是在1958年夏季,萧克遭遇了生涯中的重大转折。他领导的军队训练体系,被批判为“教条主义严重”,萧克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严厉批评。他个人并不服气,这确实与中苏关系变化的背景有关,萧克与主持军委工作的彭总理念不同,发生了争执。“萧克问题”持续近4个月时间,最终他违心地写下检讨,并被免去了训总内的职务,离开军队。闲置一段时间后,萧克在农垦部重新出山,但已经没有什么军内地位可言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起来是“时运不济”,但其实萧克强硬执拗的性格,也导致了他的命运转折。在生涯早期就有类似情况,萧克不太注意上下级间的及时、充分沟通,与贺龙元帅也曾有过一些不愉快,并且受到过毛主席的批评,这为他后来的境遇埋下了伏笔。不过老将军58年受到的批判确实过于严重,在拨乱反正时期被组织恢复了名誉、以及相应的职务待遇。萧克一生经历无数风雨,心态非常好,他不在乎军衔、也不计较职务高低,活到了101岁高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