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日,位于青浦新城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迎来新进展。项目最后一台三轴搅拌桩机停止了转动,桩基围护施工全部完成,为后续基坑开挖打下坚实基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项目位于上海市青浦新城,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总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是国家发改委、国家卫健委、上海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推进建设的国家"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涉及28个科室,专业集成多,大型医疗设备12种,诊疗科室全面、兼顾医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等重要功能,具有建设需求多样、深化工作与施工紧密结合的特点,在综合性、复杂性等方面更具挑战。同时,项目工期仅为900天,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管理各专项分包的能力和方法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该项目由中建二局华东公司承建。为了增强病房综合楼的地基承载力,提高抗震性能,桩基施工中使用了上海市罕见的直径700mm的C105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想要把端阻力如此之大的管桩压入持力层中,需要自重较大的静压力桩机提供足够大的压力。而据勘察报告显示,施工现场分布大面积藕塘、河道等明(暗)浜,浅部填土土质较松软,极容易因浅部承载力不能满足大自重静压力桩机对地基承载力的要求,造成机械"深陷泥潭"。项目团队针对这一难点,组织召开专题技术会议,细化桩基工程施工方案,对应工程地质剖面图实地勘察,网格化区分明(暗)浜区域,桩基施工前将整个作业区进行场地平整,施工中动态挖除浜底淤泥,进行土方换填后压实处理,通过标准化施工和精细化管理,项目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桩基施工安全、高效、有序完成,在围护施工阶段奋战了40个日夜,为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快速推进奠定重要基础。

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在国内尚属首例,项目团队成立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创新工作室,在高效建造、智慧建造和精益建造关键技术等三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创新工作室基于穿插施工技术思路,巧妙压缩建设周期,并建立降本增效管理体系,通过数字化模型技术的深度应用,建立全周期数字化模型、核医学病房食物及垃圾无接触传送机制,对物流和污物系统、医疗气体、医疗工艺流程等进行BIM精细化仿真分析,形成医疗专项数字化建造技术,最终实现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成本等各项管理目标。

中建二局华东公司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项目将继续科学组织,全力以赴,有序推进后续工程建设,力争在综合性国家医学中心建造管理等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作者:沈竹士

文:沈竹士 通讯员吴宗宸 图:受访对象提供 编辑:付鑫鑫 责任编辑:范兵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