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去年6月,微信公众号“消费金融频道”发布了一篇某科技公司的负面报道,并在多个平台转发。账号负责人借此要挟相关企业与其进行商业合作,开展所谓“新闻稿营销推广”活动。

上海网信办网络管理处副处长顾晔说:“为了引起这家科技公司关注,“消费金融频道”发布的文章内容真假掺半,还刻意将公司的CEO和重点信息与负面不实信息勾连进行披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顾晔介绍了这类“自媒体”要挟企业的常规套路:文章内容真假参半,但刻意夸大负面问题;在文字中添加企业管理层、CEO等个人姓名,加大公司高层要求公关部处理文章的机率;如果企业不与“自媒体”合作,“自媒体”会持续写该企业的负面内容,多平台发布,给企业施加压力。即便企业抱着“花钱买平安”的想法,跟这些“自媒体”开展所谓“合作”,也往往不能买到真正的“平安”,这类“自媒体”会持续要挟企业开展合作,并且会在行业内“宣传”,吸引更多同行效仿,给企业带来更多困扰和负担。“我们建议企业遇到这种情况,要积极向监管部门举报,我们查实后会严厉处置,绝不手软。”

根据举报线索发现和查实“消费金融频道”违规行为后,去年8月,上海市网信办协调相关部门对多个平台账号予以依法关闭,同步将涉嫌敲诈勒索的线索通报公安机关。目前,上海公安机关已抓获“消费金融频道”5人团伙,以涉嫌敲诈勒索罪依法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编辑:文茜婷

资料:看看新闻Knews

资料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