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豪新

作为川东地区融入重庆都市圈的“桥头堡”,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人口不断增加,水源问题制约了四川达州大竹县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此,大竹县第十四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将“生命之水”高质量配置确立为“五件关键大事”之首,要求以“畅通源头活水、力保生活用水、全域科学配水”总体思路,推动“生命之水”高质量配置由蓝图变为实景。

县外引水 充足“水动力”夯实发展根基

“生命之水”高质量配置,畅通“源头活水”是第一步。

大竹县属典型的内陆河源县,仅有东柳河、铜钵河、东河、黄滩河(西河)4条小河及7条小溪,可利用水资源主要为地表水资源、地下水资源、现有水利设施供水,除浅层地下水外都决定于降雨,未见丰富的地下水含水层。

2019年,抓住规划建设百节至大竹快速通道的契机,经过前期项目论证,并对周围水源调查分析,制定出了合理的“引水入竹”供水方案,即为达州、大竹统一引水(清水)的方案。通过在州河罗江口、巴河九节滩进行原水取水,经莲花湖水厂进行水处理,然后再往大竹进行清水供给。项目分为达州段输水管道工程和大竹段输水管道工程,其中,大竹建设段工程设计供水规模5万立方米/日,新建双拱中途加压泵站1座,东柳水厂容积约1.8万立方米清水池一座,输水主管道长度29.3公里,城区及乡镇配水管道273.1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推动引水入竹工程项目竣工投用的同时,大竹县还提出要抢抓川东北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机遇,谋划“渠江引流”,再造一个“引水入竹”工程。同时,推进重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东柳新水厂供水、土地滩水库蓄水、龙潭水库备水“三水”保竹城的充沛用水新格局。

科学供水 水源头到水龙头“全链”守护

5月8日,在大竹县村镇全域供水建设项目同心水厂工程建设现场,大型机械设备轰鸣运转,工人们头戴安全帽,正紧张有序地忙碌着。

“项目于2023年11月动工,目前工程进度已完成50%,预计2025年1月主体竣工。”该水厂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届时,乡镇水厂规模较小、设计标准低、设施设备老化等问题将得到解决,居民生活用水能得到进一步保障。

据了解,大竹县村镇全域供水建设项目结合全县城乡供水现状,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目标,规划以乌木滩、龙潭、九龙、同心桥等4座骨干水库为水源保障,结合“引水入竹”工程,新建东柳新水厂、同心水厂、九龙水厂3座日供水能力万吨以上的大水厂,利用已建成的西城水厂管网向村镇延伸,铺设多条供水管线,新建大水厂与原有供水工程联网配套运行,供水管网覆盖全县所有乡镇;配套建设供水保障中心和智慧供水平台,形成“五源、四厂+N线”的城乡全域供水保障体系。

不仅如此,大竹县还连通起乌木滩、龙潭、同心桥水库,加快土地滩水库建设,新建明滩水库,扩建清滩子水库,提升蓄水能力,进一步完善大竹县水网布局,实现中型灌区到大型灌区的跨越,完善渠系配套功能分区,重点注意枯水期的用水保障。

生态治水 多措并举润泽竹乡民生

近日,在大竹县东湖公园河库连通工程出水口,一汪清水正缓缓涌出,流至东湖水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该项目由泉家坝-乌木滩水库-东湖水库连通工程、东湖水库和护城河水环境提升工程组成,全长11公里。完工后,将对保护与修复区域内河湖水系生态环境及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大竹县东湖公园河库连通工程已完成工程量的75%,预计在今年6月底全部贯通。”大竹县竹湖水务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李自文介绍说。大竹县全面开展全流域治理工程,加强水库、河流、湖泊和堰塘的整治和保护;构筑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建成各类水情监测站点300余座,建设智慧化水旱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和以流域为单元的洪水预报调度一体化系统,推动水旱灾害防御从“人防”向“智防”转型。

大竹县投资1800余万元进行智慧水务平台建设,计划通过整合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建立起一个从水源管理、水厂生产到管网监测维护的可视化智慧水务综合管理平台,从而达到信息、数据“共享化”,供排水生产、服务、运营“精细化”,业务流程、管理“协作化”,决策、管控“智慧化”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