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安徽频道

髹,读音为xiū,字义用漆涂在器物上。早在8000多年以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利用天然生漆涂装髹饰,几千年来,漆器髹饰不仅装点了大家的生活,漆艺创作也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绽放出流光溢彩的大漆世界,为世人关注。

合肥市蜀山区非遗项目庐州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人、安徽大学工会宣传教育部部长高开峰,钻研髹饰技艺三十载,加之其精通油画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美感与丰富表现力的漆艺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开峰一遍遍地将大漆刷在作品表面。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次偶然相遇,让他深深爱上髹饰

“学习髹饰技艺真的是机缘巧合,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是一种缘分。”回想起与漆艺结缘的起点,需将时间倒回到30年前。大学时期,学习美术专业的高开峰到黄山写生,偶然间看到一户居民院子角落放着两个色彩亮丽的盒子,一眼便被其精妙的工艺所吸引,打听后得知这是徽州漆器。经当地人引路,高开峰寻到了徽州髹饰技艺老手艺人,便拜师学艺投身于探索漆画技艺,在此期间接触到了被誉为“楚漆国手”的屯溪漆器艺术家俞金海,跟随其学习三年。

“老手艺教学都是师傅口传心授,学艺那几年几乎一年有300天扎在老徽州。”高开峰说,由于漆器工艺难度大、原材料难得、工具讲究,为了更好地掌握和创作,他频繁地往返皖南、福州等地,向当地传承人请教学习,不断突破技艺瓶颈。这一坚持就是十年,各位师傅对这个来自江苏的小伙也十分认可,倾囊相授。经过多年探索,他创作出了众多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项,代表作陈列在安徽省美术馆、安徽省文化馆等多地,漆器工艺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来访外宾,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工艺的大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脱胎漆瓶作品。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历经百道工序,成就一幅作品

高开峰介绍,大漆的特性使得万物皆可“漆”,它几乎可以依托于任何材质,连一些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与大漆结合后都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千磨百推终成器,据高开峰介绍,完成一件漆艺作品需要花费一两年时间,历经上百道工序,并且对环境和手艺有着很高的要求。“漆艺作品三分在人,七分在天,因此对环境的把控十分重要。”高开峰说,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灵活掌握环境和作品之间十分微妙的变化,全凭多年来积累的个人经验。几十遍上漆晾干完成后,最后要用花生油、鹿角粉、玉石粉等材料将作品推得漆面生辉,光洁照人。“推光在漆艺制作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要做到光亮如镜就需要凭眼力、凭心细,先用细砂纸把漆面打磨光滑,再用头发制成的刷子蘸油打磨,最后用手掌蘸上特制的细砖灰和麻油推光,直到推到手掌发热、温润如玉。”高开峰的右手因长期拿着磨砂纸打磨,指纹全部被磨光,手臂也明显比左手粗壮些。通过上万次的摩挲,手掌的温度与力量为漆画注入了质感。

守正创新,有突破才有未来

坚持传统技艺的高开峰并不守旧,为了让这个古老技艺焕发新光彩,他也开始了创新的探索。“把握好传承传统技艺发展的‘变与不变’,传统是根、创作是魂,一幅作品一定要融入自己的思想,还要符合现代审美和需求,让非遗走进人们的生活。”高开峰感悟道。他正尝试着将髹饰艺术与油画、版画、雕塑等艺术融合,将传统髹饰技艺与现代美学元素有机结合,然后再通过雕填、镶嵌等手段探索漆艺的更多可能性。“将漆艺与油画融合少不了使用白色增强画面层次感,但是大漆是调不出纯白色的,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经过上百次调试才成功提炼出白漆。”高开峰说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开峰用细砂纸蘸水细细打磨漆面。蜀山区委宣传部供图

这两年,高开峰除了创作漆画作品,还肩负着传承、发展髹饰技艺的责任,免费带徒授艺。“现在‘匠人匠心’被年轻人追捧热爱,漆器的认知度也在不断提高。目前有6个学员跟着我学艺,其中有大学生,也有小学老师,他们都是对髹饰技艺有浓厚的兴趣。”高开峰表示,今年5月份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会将在安徽大学建立高开峰传承技艺大漆工作室,挂牌授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基地”传承非遗技艺、培养技能人才,让庐州漆器髹饰技艺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延续,非遗的光彩在保护与发展中更加迷人。(吴元庆 张娜 詹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