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居室求学(五十五)

散文家琦君是夏承焘教授的学生。她回忆夏师讲课时随意讲的话,其中有一句:"念诗词如唱歌曲,可以养性怡情。唐宋八大家几乎个个在政治上都受过许多打击,但没有一个怨气冲天,就是文学之功。"夏教授继续说:"这比方在幽美溪山中散步,哪里会对人动仇恨之念呢?你看有没有一个画家,画两个人在清光如水的月亮底下竖眉瞪眼的吵架的?"琦君回忆这堂课,说"听得我们都大笑起来"。

夏教授从几个历史人物的遭际,联系到文学诗词的治愈功用,而且是联系集体的唐宋八大家。我读到这里,心中一震,迅速把八大家几次贬谪在脑中过了一遍,认为夏教授讲得好!韩愈反对皇帝迎佛骨,"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他被贬到荒蛮之地,反而思想更深沉,艺术更成熟。厄运没打倒他,反而成全他。柳宗元与刘禹锡同时被贬,柳知刘有八十老母,就要和他交换贬所,因为播州太远,柳担心刘母不能长途跋涉。当年在朝廷的裴度也给唐宪宗打报告,请求在稍近的地市安置刘禹锡。柳宗元到了永州,看见奇山秀水,创作不少山水诗文,为后世留下丰富的文学遗产。苏轼在改革问题上反对王安石,但没因政见不同影响私交。王荆公晚年,苏轼去钟山下看望,写下"劝我试求二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也就是说,苏王的钟山会,已消除前嫌,王荆公还劝苏轼在钟山下也买个房子,与他为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宋八大家是真君子。诗词滋养了他们的心灵;他们亦以诗词抒写自己的心情,"文学之功"大矣哉!夏教授在课堂以例证教学生学诗词,是教书,也是育人。吾生也晚,无缘直接听夏教授的课,听他的学生转述,"多识前贤蓄其德 ,转益多师是吾师",等于私淑先生。

夏教授一代词宗。他在诗词创作、教学方面的成就和贡献,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他对社会的影响,他的人格精神,更是被广为传颂的文坛佳话。翻译家朱生豪是他的学生。他在教学中发现朱的天资,曾在《学词日记》里写道:"朱生豪唐诗短论七则,多前人未发之论。爽利无比,聪明才力,在余师友之间,不当以学生视之。"夏教授发现朱生豪的聪明才智,将他与学生的关系转换为师友之间,体现了"教学相长"的中国教育思想,以及"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古训。朱生豪能成为杰出的翻译家,以一人之力,在贫病交加的窘境里翻译大部分莎士比亚的作品,而且译笔之佳,翻译界、读书界异口同声称赞,不能不说是受益于夏教授的词教。夏的一位词友,我猜想是龙榆生,在日寇入侵时附逆,夏去信让他知进退,词友回答只是为了吃饭。夏说:"只许你在南京张口吃饭,不许你在南京开口说话。"以德劝人,劝人以德,友朋之间,唯此为大。夏承焘先生不仅词学造诣高,在做人上也境界高。所以,他的学生、词友、同事,社会上与他有过从的诗词爱好者,在他逝世后纷纷撰写回忆、挽辞、唁电、悼词,表达对他的怀念。《光明日报》在讣闻中以"千门桃李绛帐重茵传绝学/一代宗师春风词笔满中华"为题褒扬夏先生的勋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本纪念集,竖排,装帧设计大方雅致、简单朴素,是我喜欢的风格。我希望从事编辑出版、美术装帧设计的朋友也能看看,至少看看这本书的形式美,可作为工作中的参考。

>>作者简介:

卫建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审,著有散文随笔集《寻找丹枫阁》《陈谷集》等。

作者:卫建民

文:卫建民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朱自奋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