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愚蠢战败,为天下所笑,临死前却为何变得英明无比?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袁公博

编辑|t

引言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旧伤复发,这次他觉得自己挺不过去了,就把儿子叫到身边交代后事。

“楚国强大,有称霸之心,必来入侵,要早做准备。”

“如何准备?”

“晋国的公子重耳是个有才能的人,他流亡在外时,我对他有恩,能阻挡楚国的只有晋国,关键时刻可以依靠晋国。”

后来的事,果然如宋襄公所预料,晋国击败楚国而称霸。

(宋襄公)

由于宋襄公烧冷灶提前投资了重耳,宋国得以保全。

所以有人说宋襄公糊涂了一辈子,到临死明白了一回。

一、继承齐恒霸业

宋襄公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泓水之战墨守成规以致失败,然而实际上,他也不是一直如此。

(宋襄公)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 这是齐桓公霸业中最为重要的会盟,周天子派人参加盟会,表示对齐桓公霸业的认同。

然而不巧,是年宋桓公病卒,宋襄公继位,按照礼制,宋襄公应该守孝,不能参加盟会。

宋襄公却并没有墨守成规,他认识到了此次盟会的重要性,自己不能缺席,因此不顾父丧参加了盟会。

《谷梁传》对宋襄公大为贬斥,认为宋襄公是“无哀”,然而,这件事恰恰证明宋襄公不是固执的守着古礼不放的人,也会因时势而权变,是识大体,顾大局的人。

(葵丘会盟)

在这之后,宋襄公紧跟齐桓公的霸业,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帮晋国平定内乱,宋襄公也参与其中,发挥作用。

齐桓公的“尊王攘夷”事业中,少不了宋襄公的帮助。

彼时正是戎狄大举入侵诸夏之时,宋襄公常常奉齐桓公之令,帮助小国修建城池,帮助周王室抵御入侵。

对于齐桓公的许多赞誉,也适用于此时的宋襄公,

宋襄公跟随齐桓公的脚步,其目的无非有二。

首先是宋国是小国,齐国是大国,小国要生存免不了抱大腿,宋襄公认为齐国是可以倚仗的,因此选择了跟随齐国,积极表现,以换取齐国的保护。

(齐桓公)

第二就是捞取政治资本,以图后来。

春秋早期,周室虽然衰落,依然是天下共主,仍然有政治号召力,周制也依然是诸国所尊奉的行事准则,“礼坏乐崩”在这个时代才刚刚开始,因此,齐桓公才会打出“尊王”的口号。

宋襄公也是看出了这一局势,知道齐桓公这么做的好处,他才选择了跟随齐桓公,在帮助齐桓公“尊王攘夷”的过程中,在天下人眼里塑造出自己是“尊王攘夷”事业的后继者形象。

继承齐桓公的“尊王攘夷”就是继承齐桓公的霸业,可以说,宋襄公的选择没有错,为此违背了父丧守制的原则,不是“无哀”,是明智的因时而动。

(春秋时期)

《左传》记载说宋襄公继位后“于是宋治”,可见其并不是墨守成规的无能之辈。

二、宋国试图称霸的基础

有人说,宋国实力弱,以小国试图称霸是不智之举。

首先,宋国本身也没那么弱小。

宋作为商朝的继承者,还是颇具实力的,周初分封为“公”等爵位,地位很高。其位于河南商丘一带,地处南北交通的要冲,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宋国虽然不能和齐、楚、晋、秦 等超级大国相提并论,但比起周边小国还是相对有些规模的,宋国实力在郑、陈、卫、蔡、曹等国之上。

宋襄公为称霸,曾经号令邾国囚禁藤君,攻打曹、郑的一这些情况说明,宋国的实力是可以威服周围小国的。

(宋国)

即使在泓水之战失败后,楚国也无法完全灭亡宋国。泓水之战虽然失败,但却阻延了楚国北上的步伐。

宋国一直生存到战国中期,末代君王宋康王还能在国势衰弱之时,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这说明了宋国有试图称霸的军事基础。

其次,宋国打着继承齐桓公事业的旗号,取得了道义上的制高点。

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以齐桓公曾把太子托付于他为理由,打着帮助公子昭的旗号,起兵护送公子昭回国即位。

(宋康王)

各国诸侯接到宋襄公通知后,表示支持。

宋襄公联合各国,率领联军打败了齐国四公子,逼着齐国贵族杀死无亏与竖习,赶走易牙,让公子昭继承了王位。

宋襄公这一行动,不但帮助了齐国平定内乱,扶持了亲宋的齐国国君,也在各国中树立了威信。

宋国既有称霸的军事基础,又有齐桓公事业继承人的威信,还在帮助齐国平定内乱的事务中成功进行了统帅各国的预演。

(易牙)

因此,宋国试图称霸,是有其可能性的,并不是异想天开。

三、泓水之战宋襄公是怎么打算的

宋襄公所处的春秋前期,是“礼坏乐崩”刚刚开始的时候,这个时候,周礼留下的礼乐制度仍然是主流价值观,我们考察这个时代的战争,也基本与宋襄公主张的战争形态相符。

所以,宋襄公坚持战争礼仪,是重要的政治表态,是与他试图树立齐桓公霸业继承人的形象相符的。

另外,我们考察此时宋国的主要军事力量,会发现宋国最重要的军事力量是战车,而与之相对的,吴国,越国,楚国等南方国家最主要的兵种是步兵和水兵。

(楚国步兵)

战车和步兵交战,确实如宋襄公自己指出的“不鼓不成列”,是需要一定的场地得以施展的,宋襄公让出场地等楚国步兵上岸,在军事上也不是毫无道理,更何况,楚国水兵占优,真的“半渡而击”也未见得能占到什么便宜。

并且,楚国的实力十分强大,是当时中原国家的主要敌人。齐桓公召陵会盟时,询问周召王伐楚不归的事,楚国态度十分傲慢,齐桓公也没有什么办法,后来的晋楚城濮之战,晋国用了全力也只是打败了楚国的偏师,可见楚国之强大。

(战车)

宋襄公即便真的不择手段,也未必能取得胜利,还要背上违背礼仪的罪名,丧失政治资本。

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是算政治多于算军事的,宋襄公按礼制打了一场抵抗“蛮夷”楚国的战争,可以在中原诸国树立一个孤身抗楚,维护周室的形象,取得政治资本,比不择手段还是打输了要强。

宋襄公一直有自己的算计,从“让国”到礼遇重耳,他用了一生立人设,这些人设也有一些作用,《公羊传》就盛赞“虽文王亦不过如此”。

(泓水之战)

只是他没有想到,时代变化的如此之快,周礼很快就崩溃了,他要争取的一切也都没有了意义。

临死前的“醒悟”,其实也只是他谋划的一步。只不过机缘巧合之下,这一步成了其中最成功的一步。外人看来,就会觉得只有这一步对了。

参考资料:

周兴.重评宋襄公[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2,(04):67-72.

王长民.从宋襄公泓之战看春秋时期战争方式的转变[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