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科博士在我国属于绝对的精英,说是万里挑一的人才一点也不夸张。很多博士选择在高校就业,这个职业看起来光鲜亮丽,可是高处不胜寒,他们所处的环境竞争压力有多大,旁人可能是无法想象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4月,南京林业大学一名叫宋凯的副教授选择放弃生命,今年他才38岁,太年轻。

看了他的求学经历和如今的结局,谁都会唏嘘不已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是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硕士,加拿大UBC博士、博士后。2019年,33岁的他被南京林业大学以高层次人才引进,成为了生物与环境学院环境工程系的一名教师。他的妻子也是本校的老师,他们现在有一个两岁的儿子。

学历背景过硬,年轻有为,家庭美满,前途无量,何至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人觉得是大学的“非升即走”政策把宋教授逼到了这一步。

“非升即走”,其初心也是核心是“扶持和激励”,优化教师队伍,应该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青年教师的科研热情和创新能力,可是,同时也给青年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竞争力和压力,这也无可厚非。问题是,有些竞争可能并不只是学术上的,还有人脉资源上的,甚至还有性格品行上的。

考核指标是否合理也是一个问题。从我一个外行的角度看,不同的科研项目,其完成周期应该不尽相同。有的项目可能只需要两三年就有了成果,而有的项目可能需要五六年反复试验才会有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浮于事的工作岗位可能更适合“短平快”的节奏,而科研有时候并不适合“短平快”。

不过学校很快回应了,说网传信息与事实不符,但并没有说明真实情况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宋教授的一位朋友说,宋凯首聘期为4 年,今年因首聘期到期面临考核,可是考核没达标,说是缺少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于是副教授被降为讲师,待遇也降了。可能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他还要退部分安家费和房补。

也就是说,宋教授不属于“非升即走”的情况,而且属于“非升即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这里面的降级降薪、退费退补应该是之前约定好的,可真正到了这一步,辛辛苦苦打拼了四年,最后落得个啥也不是,恐怕没人能受得了。

而且,“非升即降”可能比“非升即走”对人的打击还要大,如果当事人不能接受的话。“非升即降”相当于是把你打回原形,否定你所有的努力,让你从零开始,更加残酷。

从副教授降为讲师,估计也带不了学生了,科研全靠自己两只手去撑,现在的学生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更难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网友说:南林这几年发展很猛,比起东林和北林,科研更卷一点,论文指标更重一点;南林的近几年发SCI水平太恐怖了,论文规模差不多已经快赶上中游211了,很多本科生都在发论文,真的不常见。可想而知,那些压力基本都下沉到下面的老师身上了。

还有一个东林学生说:南林这十年成绩大家都有目共睹,我感觉北林加东林加一块的论文都比不过,荣耀加身,不知道是咋干出来的,太神奇了!

不仅仅南林“卷”,应该很多高校都是这样的状况。学校要发展没问题,可是是不是要考虑“人尽其才”。

不同的人擅长的也有所不同。有的人擅长做横向,有人擅长教学,有的会创新课题,有些人会布局论文。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人,是不是不太合理?

再者,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育和培养下一代,有的老师就很热爱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很喜欢站在讲台上传道授业解惑,教师的本职工作怎么就出现了偏差?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