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报道了王某某的故事,这个来自三峡大学的年轻人,最初满怀激情地迈入大学生活,积极参与到学生活动并全心投入学习。但时间流逝,沉重的课业负担和现实的残酷差异,让他倍感压力,最终在大二时挂科14门,接到了学业预警。然而,在大三,他觉醒,通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逆袭,被华中科技大学录取。表面上,这似乎是一段励志故事,但有人爆料事情并不简单。

该生作为本科生以一作发表2篇论文,成绩提高了60多名。我如果没读过研究生,可能也会相信这种神话。但实际上,我亲眼目睹了师兄们经常通宵达旦地做实验,努力两年才发表一篇论文的辛酸。我也看到过某些导师偏爱特定的学生,甚至不惜剥夺其他学生一年的努力,将他们的成果转赠给自己青睐的学生作为第一作者。我还见证了有的导师在论文三审阶段,面对只需小修的评论也选择放弃不回应,让这篇文章蒙上尘土。同样,我经历过与审稿人之间各种极限博弈的过程。所以发表一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对一个研究生来说是一种怎样的煎熬。

在知乎上,有人发现他有一个在武汉大学工作的父亲,而且他的论文实际上并非第一作者。这就是他的论文详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家王同学高中都发表论文。大家可能也看过未成年人科创大赛。很多科创大赛获奖者很多都有一个教授的亲戚。例如,宋院士的儿子在高中就发表了三篇SCI论文,随后被中山大学自主招生录取。相比之下,我们大多数人在高中时只能忙于应试教育,哪有时间进行科研和发表论文。不得不感慨:金钱可以传承,权力可以传承,“学识”当然也可以,如果不能,那就传承论文!

三代烟草人的坚守,三代酱香科技顶梁柱,三代科研人的坚守也指日可待。当资源被一些人掌握着,不用感受社畜的996,也不会内耗与焦虑,有着事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而我们却仍在向着那遥不可及的罗马城奔波。

我一直在思考,到底是什么样的学生能够挂掉14门课。通常来说,大学课程只要学生有意愿不挂科,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的。然而,我认识的一位同学挂了十多门课,他几乎每天都在网吧度过,有时连考试都不参加。即使老师在期末考试时划出重点,试卷上只要有答案,不论质量如何,老师都会尽量给分,有时候学生的成绩接近及格主要是因为老师的努力,而非学生自己的努力。他还被老师推荐加入了武大、华科等多所高校的假期科研工作营。这让我不禁想象,其他在三峡大学的学生可能也有机会在985高校中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有人说他考研是实打实的吧。我不否认。但我所见过的,本校学生仅仅是抱着教材,向老师讨教考试的重点,便轻松通过了考试。这样的现象,虽不宜多说,却一直在。

对我们这些仍在奋斗中的人来说,通过学习和考研不仅是为了拿到文凭,更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术水平,拓宽视野,以及增强未来的就业竞争力。尽管现实有时让人感到绝望,我们仍需坚持自己的目标,朝着自己的“罗马城”努力前进。

(来源: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 谨致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