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毛泽东的许多老朋友中,萧三与他是小学同学,中学又同窗共砚,早期一起参加革命活动,中期在延安共度艰苦岁月,新中国成立后又一同到北京,保持了半个世纪的友谊,真可谓“同窗挚友,情深谊长”。今天帝哥就来说说毛泽东和萧三之间的故事。

萧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三

1896年,萧三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的一个读书人家庭,他自幼好学,上进心强,读了不少古书,并学会了吟诗作对。1907年,萧三以优异成绩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两年以后,毛泽东也考入该校就读,两人之间很快有了交往。

萧三家里的藏书很多,毛泽东听说他有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便去找他借阅。萧三却说:“这本书我确实是有,但我借书给别人,向来是有点讲究。我有‘三不借’,一是无真才实学者不借,二是庸庸小人者不借,三嘛,嘿嘿,我出联而不能答者不借!”

毛泽东听后笑着说:“小弟不敢自命才高博学,但阅书心切,请仁兄出一联如何?”

青年毛泽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毛泽东

萧三的本意就是想试探毛泽东的才华,于是说:“这本书讲的都是英雄豪杰,所以我的上联是:目旁是贵,瞆眼不会识贵人。”

萧三的上联是折字联,对上的难度确实很大,他说完以后,自鸣得意,想看毛泽东的“好戏”,不料毛泽东略加沉思,就从容对出了下联:“门内有才,闭门岂能纳才子?”

毛泽东的下联不仅对得十分工整,而且很婉转地批评了萧三交朋友时不能有所保留。萧三听后十分羞愧,马上把书递给了毛泽东,并道歉说:“请恕小弟无礼,贤兄大才,愿为知己,地久天长!”

从此以后,毛泽东和萧三结为莫逆之交。后来毛泽东在延安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还专门提到了自己和萧三的友谊:

我在东山学校学习时,平常总是一身破旧的衫裤,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我,可是在他们当中我也有朋友,特别是有两个是我的好同志,其中一个现在是作家。

萧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三

毛泽东说的“作家”,就是萧三。

1911年,萧三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而毛泽东则考入第四师范,1913年,第四师范并入第一师范,毛泽东和萧三又成为了同学。

在第一师范的这段日子里,毛泽东和萧三的来往更加密切了,他们钟爱冷水浴,也敢在暴雨天气赤着身子任凭风吹雨打,无论寒暑,岳麓山常有他们跑步的身姿;他们还常常同去听船山学社的讲座,同上杨昌济老师的哲学课,汲取着一切有用的知识……

1918年4月14日,这是一个风和日丽、百花盛开的春日,毛泽东、萧三、蔡和森等13人一起来到蔡和林在刘家台子的住处,大家一起开会成立了“新民学会”,并讨论通过了由毛泽东等人起草的章程。章程说:

新民学会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会员要有远大志向和为国家民族服务的精神;入会要由会员介绍,评议会通过。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民学会部分会员合影

在毛泽东、萧三等人的领导下,新民学会迅速成为了湖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进步社团。后来毛泽东和萧三也都接受了共产主义的信仰,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8年,萧三因患重症脑震荡,前往苏联疗养,直到1939年春天才秘密回到了延安。此时毛泽东已经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袖,而萧三也已经是一名享有盛誉的国际诗人。萧三回到延安的当晚,毛泽东专门设宴款待了他,席间两人共叙友情,不胜感慨,毛泽东还对萧三开玩笑说:“姓萧的古来文学家很少,你要争气!”

萧三到延安后,负责文联工作,主编《大众文艺》和《新诗歌》两个刊物。1943年,正逢毛泽东五十大寿,党内一些老同志想要推出一部毛泽东传记以作纪念。萧三作为毛泽东的少年好友,又在苏联有过相关创作,便成了当仁不让的人选。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任弼时专门找萧三谈了此事,他听后欣然同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萧三为了写好这本传记,先后采访了周恩来、朱德、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谢觉哉等许多老同志,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毛泽东得知此事以后,多次给萧三传话,要求萧三停止写他个人,应该多写群众。有一次,毛泽东请萧三一起吃早饭,并对他说:“我劝你不要写我的那些生活片段,倒不如花点功夫研究一下湖南工人运动的起源。”

萧三听了毛泽东的话以后,非常感动,此后更加努力进行传记的写作。1949年春,萧三终于完成了《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一书,这本书经当时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审批,于同年8月由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由于这是中共党内写出的第一本正式出版的毛泽东传记,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毛泽东思想也随之传向世界各国,传遍了五洲四海。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

1983年2月4日,萧三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