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大观园里哪个院子最乱,非怡红院莫属。怡红院出过各种乱子:两次偷窃事件都出自怡红院——良儿偷玉、坠儿偷镯;芳官带着小戏子们公然在怡红院与赵姨娘打做一团;芳官当着宝玉的面与干娘吵架;晴雯在怡红院怼天怼地,连宝玉都怼,把宝玉气得要赶她出去;晴雯掐尖要强惹恼了院内院外的众婆子。这些乱子,随便哪一件,都严重违反了贾府的“诗礼”家风,追究起来,都该被即时撵出去。

那么问题来了,怡红院的第一管家是花袭人,她是被贾母指派来管理怡红院的,并且得到了贾母“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评价。而且,从花袭人在怡红院的表现来看,她勤勉务实、踏实肯干,而且有着“温柔和顺、似桂如兰”的性格,怎么就管不好怡红院呢?

勤勉务实、温柔和顺确实是花袭人的优点,但应用在管理上,却又成了她的短板。

和顺有余,魄力不足,导致花袭人缺乏管理者应有的威严。

和顺有余,魄力不足,导致花袭人缺乏管理者应有的威严。

怡红院管理难,是因为形成了两股正好相反的风气。一股正向的风气,以袭人为代表,勤勉踏实、尽职尽责;一股负向的风气,以晴雯为代表,贪图安逸,又懒又狂。袭人和晴雯都是贾母安排到宝玉身边的,又都得到了宝玉的喜爱,但是,在行政上,袭人是怡红院的一把手,晴雯充其量只是二把手,归袭人管。曾经我以为,袭人管不住晴雯,是因为晴雯有贾母和宝玉撑腰,精读之后才发现,主要还是袭人本身的问题:作为管理者,花袭人和顺有余,魄力不足

我曾在多篇文章中提到过,晴雯一直深潜在怡红院,以至于王夫人都不认识她,主要是因为,怡红院是她的安全区和舒适区。在这里,她活得像女主人,无拘无束,甚至以打骂小丫头为家常便饭。是什么让她如此张狂?是花袭人的宽容与忍让,这也正是花袭人的“温柔和顺”。

作为管理者的花袭人,从来没有用贾府赋予她的职权发号施令,为了大家能和睦相处,她宁愿把自己变成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大家在玩时,她在干活;大家在睡觉时,她在干活。实在有干不完的活,也不会用职权去要求或命令以晴雯为首的懒人帮忙,宁愿求自小便关系亲密的湘云。

这不该是一个管理者该有的状态。管理者的主要职责,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各位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而不是凡事都自己冲在最前面,更不是把自己累成牛,却让下属有大量的闲暇时间惹是生非。

作为管理者,适当的威严还是要有的,贾府的各个管理者,都在必要时表现出了威严。且不说王熙凤以威严为日常,就是慈祥和气的贾母,也有过几次雷霆之怒,比如因一杯枫露茶就撵走了茜雪,还比如因查赌而对迎春乳母施以四十板子的重罚;王夫人紧随贾母之后,对挑拨宝玉兄弟关系的金钏顺手就是一巴掌,因抄检大观园发现各种不守规矩的晴雯等人,马上撵了出去。还有临时代理管家的探春,对想糊弄她的刁奴严辞斥责。

身为怡红院的掌权人,从未见花袭人用职权、用规矩制度约束过底下人,就连晴雯越权私自处理了坠儿,袭人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句“太性急了些”。这种不痛不痒的说法,对晴雯这样的人毫无作用,她根本意识不到自己做得不对,更不会因此而改正。

俗话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袭人的“温柔和顺”不适合用在管理上,有令不行,有权不用,结果就是导致怡红院成了贪图享受者的乐园

花袭人惯常息事宁人,反而助长了晴雯的嚣张气焰,导致怡红院成了众矢之的。

花袭人惯常息事宁人,反而助长了晴雯的嚣张气焰,导致怡红院成了众矢之的。

袭人不但是勤恳务实的老黄牛,还是息事宁人的老好人,这也是管理者的大忌。

很多读者认为,晴雯最后被王夫人撵出去,是袭人告的状。其实,如果袭人真的愿意告状,反而会帮了晴雯,不会让晴雯落到一撸到底的命运。

袭人是什么时候让王夫人另眼相看的?是第三十四回。只因袭人对王夫人进言,让王夫人发现袭人和她有着相同的目标,都希望宝玉收收心,别那么顽劣。第三十六回,王夫人就把袭人暗升为姨娘了。如果袭人想告状,实在是很容易。但是,直到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晴雯的状,王夫人还不认识晴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晴雯并非一开始就这么张狂。就是因为袭人的息事宁人,把发生在怡红院的违规事件都压了下去,才使得贾母、王夫人、王熙凤等管理者消息闭塞,收不到相关信息。

最典型的事例发生在端午节,晴雯张狂到和宝玉针锋相对,把宝玉气得“浑身乱战”。宝玉是贾母心尖上的宝贝,整个贾府,谁都不能给他气受。这件事如果让贾母知道了,会一刻都容不下晴雯了。对比下枫露茶事件就知道了,只因宝玉醉酒时说了一句“她是你那一门子的奶奶,你们这么孝敬她”,就让李嬷嬷和茜雪双双离开了怡红院。晴雯这件事的性质,比李嬷嬷和茜雪严重多了,贾母怎能容她?

然而,当宝玉说要告诉太太把晴雯放出去时,袭人下跪求情,于是,这件事就被压下去了。

其实,如果让王夫人知道这件事,对晴雯反而是好事。以王夫人的个性,晴雯不过是顶撞了宝玉,并没有什么大的罪过,她或许训斥几句了事。最坏的结果,也只是把晴雯调离怡红院,让她去别处当差。那么,自此以后,晴雯就会吸取教训,从此安分守纪,认真当差,后面导致她早夭的一切就都不会发生了。

但是,袭人的下跪求情,并没有让晴雯反省,她反而变本加厉,当晚就发生了“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事件。

如果袭人想告状,这是个最好的时机。以王夫人的价值观,晴雯顶撞宝玉不算什么大事,但把扇子撕着玩,却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因为王夫人崇尚节俭、反对浪费。

作为管理者的袭人,在晴雯的问题上,采取了息事宁人和纵容的态度。只要晴雯不吵不闹,她就对其不闻不问,除此之外,她对晴雯没有任何要求和约束。即使晴雯顶撞了她和宝玉,她也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这就助长了晴雯的嚣张气焰,让晴雯以为,在怡红院,谁都不敢管她,谁都不能拿她怎么样,所以她才有了“心比天高”之性。

管理者确实需要息事宁人,但却不能一味地息事宁人,这正是袭人存在的管理问题。

管理者确实需要息事宁人,但却不能一味地息事宁人,这正是袭人存在的管理问题。

袭人一味地息事宁人,导致了晴雯的张狂没有边界,不但在怡红院张狂,还把张狂发展到了怡红院外,并带动了芳官等人,不分时间地点地张狂。

王善保家的向王夫人告状时,说晴雯“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骚眼睛来骂人”。王善保家的是邢夫人的陪房,很少有机会进怡红院,她对晴雯的言行描述,应该是在院外看到的。还有,第七十七回,那些听说晴雯将被撵而拍手称快的婆子,也不是怡红院的。这都说明,晴雯的张狂已经不仅限于怡红院了。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晴雯芳官等人的张狂广为流传,下人们便很难想到袭人的老好人之性才是怡红院的主导。这样一来,怡红院在大家眼里的印象就是“张狂轻浪”、仗势欺人。

这便为王夫人清理怡红院埋下了伏笔。书中说“本处有人和园中不睦的,也就随机趁便,下了些话在王夫人耳中”,王夫人正是依据这些话来怡红院“亲自阅人”。值得注意的是,王夫人所阅之人,都是怡红院的,可见和这些婆子不睦的都是怡红院的人。王夫人很慎重,“从袭人起,以至于极小作粗活的小丫头们,个个亲自看了一遍”,说明所下的话,不仅限于晴雯、芳官和四儿三人,而是人人都因此而受到了王夫人的怀疑,不得不亲自逐个验看。

这就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只因晴雯和芳官的张狂,让怡红院整体都被贴上了“张狂轻浪”的标签。

作为管理者,要懂得防微杜渐,怡红院发展到成为众矢之的的地步,与袭人的一味息事宁人脱不了干系。如果她从一开始就杜绝了晴雯的张狂,让她的勤勉务实占上风,后来的芳官就不会学样,也就不会有被集体告状的事情发生了。

袭人的管理,把怡红院管成了无政府主义,要不要安分守纪、认真负责,全凭自觉。既没有精神文化的引领,又没有制度文化的约束,从而导致了乱象环生的局面。

所以,严格地说,袭人不是个合格的管理者,只是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优秀职员。她只能保证自己不违规不逾矩,没有能力培养和管理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