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杭州人形机器人厂商宇树科技发布新品Unitree G1,基础款的售价仅9.9万元。该售价远低于现有人形机器人公司的报价。

成本高昂长期困扰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特斯拉造人形机器人“擎天柱”,给出的理想价位目标为2.5万美元(约合18万元人民币);上海的智元机器人将期望售价设定在20万元。

低价如何实现?宇树科技市场负责人王其鑫向南都表示,全自研路线是降本的关键,“别的人形机器人厂商可能东买个电机、西买个连杆凑起来的,我们的全产业链都靠自研”。

据官方给出的产品参数,G1基础版人形机器人没有双手,身高约137cm,体重约35kg,移动速度2m/s,全身23个自由度(关节数),续航时间约2小时。而G1 EDU版本的自由度在23至43个之间,增加的自由度来自供选配的灵巧手。据王其鑫介绍,G1 EDU版本会根据客户需求增配不同的配置,价格也就相应地不确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Unitree G1 来源:宇树科技

一位头部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向南都分析,实现低价有三种原因可能性:关节在整机硬件成本里占比最大,宇树科技在这一块是自研的。另外,Unitree G1身高约一米三,和一米七左右的尺寸相比,研发难度和成本会更低;再者,也可能是宇树科技的市场策略,定价暂不考虑利润。

在4月一场人形机器人产业大会上,宇树科技联合创始合伙人陈立表示,人形机器人市场价应该要跟一个工人一到两年的工资持平,也就是说价格要控制在20万元甚至10万元,“最好是10万元以内”。

人形机器人70%的成本来自硬件,尤其是负责躯体运动系统的行星滚柱丝杠、空心杯电机、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价值量高,且中国市场被海外品牌占据。

但高盛在今年1月一份报告中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已经下降,从去年每台估计5万美元到 25万美元,降至3万美元到15万美元,降幅达40%,主要得益于“现在可以使用更便宜的零部件,有更多的供应商选择,以及设计和制造技术的优化”。基于对中国国内供应链的考察,高盛预计未来几年随着人形机器人量产,成本进一步降低。

宇树科技此前业务重点在“四足狗”机器人。2023年8月中旬,宇树科技发布一款自称是“国内第一台能跑的全尺寸通用人形机器人” Unitree H1,引起海内外行业人士关注。OpenAI创始人Andrej Karpathy在X(原推特)转发评论,直言想订购几台。

今年3月,Unitree H1亮相英伟达GTC大会。英伟达在大会上透露,正在为包括宇树科技在内的9家人形机器人公司构建全面的AI平台。

天眼查显示,自2016年成立以来,宇树科技已完成8轮融资。最近一次是春节前完成的B2轮融资,融资额近10亿元,投资方包括包括美团、金石投资、源码资本等。当前,美团旗下的汉海信息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持有宇树科技8%的股份。

王其鑫在去年11月告诉南都,宇树科技的产业化思路是从工业制造逐步深入消费市场,但眼下的市场重心放在科研教育场景。

经历了2023年的“人形机器人元年”热潮之后,当前各大厂商正在发力人形机器人商业化。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4月中旬发布的蓝皮书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为21.58 亿元,到2030年达到近380亿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61%,中国人形机器人销量将从0.40万台左右增长至27.12万台。

人形机器人产业攻坚战:降本是痛点,数据短缺限制智商提升

采写:南都见习记者 杨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