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根思和冰雕连究竟为什么打到死也不撤退?要知道,他们本有机会活下来。

是上级命令他们必须战死吗?显然不是。我军作战虽然不怕死,但从来都反对没有意义的牺牲,形势不利条件下,一般都允许阵地上的官兵们撤退。

就在杨根思、冰雕连他们的部队,也就是三野,一年多以前在淮海战场,宋时轮指挥10纵打徐东阻击战,面对徐州国民党军不计代价的猛攻,达成阻击目的后,也及时撤退了,没有留在阵地当敌人的活靶子。

那么,为什么同样的部队、同样的指挥官(长津湖系列战役,志愿军指挥官就是原10纵司令宋时轮,时任九兵团司令员),杨根思、冰雕连却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弄清杨根思和冰雕连牺牲的具体位置。

一、杨根思牺牲在哪里

杨根思其实是一个脑子很活、善打巧仗的战斗英雄。

杨根思是江苏泰兴人,生于1922年,原名羊庚玺。参加新四军时,登记人员听错了,误记为杨根思,后来就因误就误,用了杨根思这个名字。

杨根思对爆破极感兴趣,自己投弹准,也善于躲避敌人的炸弹。1944年就被所在团表彰为“战斗模范”,可见其聪明。

1946年6月新四军一部攻打泰安城,杨根思展现了惊人的爆破天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队攻入城内后,在一座天主教堂前被敌人火力点阻挡。炸药包送不到教堂边,扔手榴弹也太远,炸不到教堂。杨根思冒着生命危险,冲到教堂四五十米开外的地方,连扔18颗手榴弹,炸开了教堂门。

打进去之后仍然无法干掉敌人火力点,杨根思冲得太快,面部被炸伤,脸上蒙了上纱布,挡住了眼睛。连长给他说了说敌火力点的大致方位,杨根思在目不见物的情况下连扔两颗手榴弹,奇迹般地全部命中,消灭了敌火力点。此战结束后,杨根思被所在团表彰为“战斗英雄”。

此后,他又创造过三颗手榴弹炸掉敌碉堡、连续两个炸药包炸掉敌两个碉堡的的神迹,先后被表彰为“爆破大王”“华东一级战斗英雄”“华东三级人民英雄”。

可以说,不仅战功累累,还是个极善动脑子、有效歼敌而避免自身伤亡的聪明人。

入朝作战前夕,杨根思已升任副连长,被评为全国战斗英雄,1950年10月1日还登上天安门观礼台,参加了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典礼。

很难想象,这样一位英雄、机智的连长,在朝鲜为什么打出拼消耗、拼伤亡的刻板战斗。

我们回顾一下杨根思牺牲大致经过。

杨根思入朝后,任志愿军第九兵团二十军58师172团3连连长。与《长津湖》中的伍千里一个级别。

所谓的长津湖战役,是我志愿军发起的第二次战役中东线作战的一部分。杨根思率三连于1950年11月26日抵达预定位置:朝鲜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镇。

杨根思善于动脑子的作风,在这次行军中又得到充分展现。当时气温已经下降到零下30多度,许多部队行军中出现不少冻伤减员。杨根思发动战士们想办法,用各种方式御寒,如用毛巾捂住大盖帽,用玉米壳做鞋垫或包脚等。他还动员大家用雪擦脸擦手,进行山地进攻训练,休息时大家围拢着互相取暖。

全连169人顶风冒雪,强行军4天4夜,准时到达长津湖南侧的下碣隅里,创造了无一非战斗减员的奇迹。也就是说,没有饿死、冻死、掉队、负伤等情况发生。在零下三十度的极寒天气,衣着单薄的三连能创下如此奇迹,杨根思不简单。

但接下来的战斗,残酷程度超出了杨根思的想象。

营首长给三连明确了任务,要求其守住1071高地东南侧的一个小高岭。

杨根思便将手下三个排分散配置到小高岭的三片阵地上,杨根思率第三排守卫最前沿、也是海拔最低的阵地。

三天后,也就是11月29日,美军果然向下碣隅里扑了过来。杨根思所在阵地,火力正好能控制住山下唯一一条公路。

美军一到山下,为顺利通过这条公路,便组织一个营的兵力,向志愿军控制的制高点1071高地发动进攻,杨根思所在的三排阵地首当其冲。

经过极其惨烈的冲锋与反冲锋,美军在第八次冲锋、付出百余人伤亡的惨重代价后,继续进行第九次冲锋。

三排仅剩两人,一个是杨根思,另一个是重机枪排排长。当时所有子弹都已打光,只剩一颗手榴弹和一个炸药包。

杨根思命令排长抱起重机枪跑回营部,自己独力迎战美军。他扔出最后手榴弹后,抱起炸药包冲进敌群,与几名美军同归于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