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英勇的志愿军在长津湖之役中,总共出现了3起全连大部冻亡事件,冰雕连壮烈牺牲,令人痛惜!

野外冻伤冻亡,一方面与朝鲜罕见的寒流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确实与九兵团没有领到足够棉衣有关。

九兵团缺了多少棉衣?据宋时轮上将的秘书穆俊杰回忆,九兵团15万大军入朝时,只领到5万套棉衣。记者采访穆老先生时,他回忆了当年的情形,个中缘由真令人叹息,但叹息的同时,我们对志愿军伟大的牺牲精神肃然起敬。

朝鲜那么冷,为何不领够了棉衣再入朝呢?其中原因,还真不是一言两语能说清。

一、后勤没供上

说九兵团的棉衣之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另一路大军的情况没有。

第二次战役,我志愿军分东、西两线。东线主力是九兵团,出现大量人员冻伤冻亡现象。但同时期作战的西线兵团,主要是原来的四野部队的4个军,以及50军、66军,再加上一些炮兵部队,共23万人,他们人数更多、面对的美军也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身着温区棉服的志愿军战士

但西线兵团并没有出现大面积的冻伤、冻亡情况。

比如说“万岁军”38军。38军打得很惨烈,113师在松骨峰阻击美军,伤亡惨重之程度,一点也不比东线兄弟部队少。著名作家魏巍专门去前线采访了113师,90年代小学课本里专门学过《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亿万中华儿女看到这篇纪实文章,无不潸然泪下。

除了这些纪实文章,遍查各种战史,我们都没有发现38军大面积冻伤的。令人印象深刻的,都是美军火力如何强大,我阻击阵地如何顽强坚持等等。

其他几个军也都差不多。

同样是寒冷的朝鲜,为何东西两线差距如此之大呢。

有两个方面原因。

一方面,四野部队长期在东北地区作战,早都习惯了东北御寒的套路。皮衣、皮帽、大棉靴是标配。而且东北这几个军,兵员基本都是从东北就地征发的,官兵们自幼生长在东北,大雪、冰冻那都是家常便饭。从东北杀到朝鲜,地理环境基本一致,大家见怪不怪。50军是云南国民党部队起义的,66军是原华北部队拉过来的,这两个军的情况有所不同,虽不是东北土生土长的,但也得到了充足的物资供应。

另一方面,这二十三万人马,作战准备时间比九兵团早很多,从1950年7月左右就开始准备作战物资了。

根据抗美援朝纪念馆副馆长张校瑛的介绍,在东北四个军入朝前三个月,也就是7月,东北军区成立了后勤部。与此同时,东三省进入战时体制。

别小看这个后勤部,这是军区级别的后勤部,理论上可以调动全东北的军事资源。

在这个强大的后勤部运作之下,东三省全马力开动,短短几个月之内,赶制出足够31万人使用的棉衣、单衣各一套。

38、39、40、42、50、66军的官兵们,本来就有足以御寒的衣物,再加上这些新棉衣,到朝鲜自然不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为38军军长梁兴初

以东三省级别的后勤部,供应六个军的兵马,这简直不要太幸福。我军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啥时候这么富裕过!

所以六个军一进东北,马上就把麦克阿瑟搂头打了一闷棍,生吞活剥李承晚一个军的兵力,除了我英雄的志愿军强大的战斗力,后勤保障有力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反观九兵团,万里迢迢从江南杀到东北,环境陌生,气候陌生,物资供应渠道陌生,后勤供应的难度可想而知。

二、九兵团太庞大

回过头,我们说一说九兵团的情况。

细心的朋友们可能会注意到,九兵团是一个超大兵团,每个军下面有4个师,比四野的军级单位多1个师。

这多出来的1个师,造成九兵团总体上比四野的一个兵团多了3万人!

3万人什么概念?整整一个军!

正是这些多出来的编制,让九兵团在后勤供应上增加了困难。

1949年初我军进行大整编,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改编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同时明确,实行三三制。

一个兵团下面三个军,一个军下面三个师,至于师以下就不管了,各大野战军自己去明确,不过一般也是三三制。

为啥三野就跟别人不一样呢?

原因是攻台。

三野当时作战部队将近60万人,共分四大兵团,其中实力最强的九兵团,就是攻台部队的第一梯队。

当时三野的每个兵团下面都是四个军,九兵团同样如此。后来中央下令,九兵团调东北入朝参战。

当时出现一个情况,九兵团下面的四个军,抽出一个军调到了海军,只剩下三个军。为了加强兵力,三野玩了一出乾坤大挪移,只把送给海军的那个军的军部送了过去,下面的三个师分成三部分,平均分到九兵团的20、26、27军。

这样一来,九兵团和四野表面上持平了,都是三个军,但他一个军有四个师。兵力相当强,这也是彭总敢让宋时轮独力去打长津湖的原因之一。

人一多,物资供应就吃力。

九兵团的三个军分批次往东北开,东北的后勤部门原本都是以军为单位发东西,早习惯了一个军3万人的规模,九兵团一开过来傻眼了,一个军4万多人,这哪倒腾得开,送物资就慢了一些。

再加上,九兵团的兵员大都是山东、江淮一带的人,对寒区作战几乎没有概念。九兵团过山东时,后勤部门虽然也紧赶慢赶地供应了人手一身棉衣,但那都是温区棉衣,很单薄。

有多单薄啊?说个数字就明白了。

东北的棉衣,人均配备棉花三斤,而华东部队是一斤半。

相当于东北部队穿了两层棉衣棉裤,而九兵团官兵只穿了一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入朝的志愿军部队

不光是棉衣不行,帽子和鞋也不行。九兵团官兵都还戴着大盖帽,帽子上没有盖耳,脚上穿的是高帮翻毛单皮鞋。

以这种装备,应付江南甚至是山东的冬天绰绰有余。或许九兵团广大官兵都觉得,朝鲜就算冷,估计也冷不了多少,扛一扛可能就过去了。谁知道那年朝鲜遇到了几十年一遇的特大寒流。

东北军区后勤部也没料到还有这情况。九兵团部队到了沈阳火车站,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一看,这不行啊,穿的太薄了,到朝鲜打不了仗。

紧急调拨棉衣,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当时志愿军总司令部一个电报接一个电报地催,要九兵团赶紧入朝,晚一天也不行。

贺晋年逼得没招,赶紧把附近仓库中的5万套棉大衣调过来给了九兵团。

这5万件棉大衣是日军投降后移交的后勤仓库,本来是应急用的。贺晋年没办法,事急从权,先把战备物资用了再说。

也就是这5万件棉大衣,让九兵团官兵减少了一定冻伤的情况。

直到这时,大家可能还觉得问题不是特别大,东北军区后勤部正在赶制御寒衣物,准备给九兵团提供20万套棉衣棉裤棉帽棉靴,等部队先上去了,后面再组织战勤部队往前线送。

可是后来因为美军飞机封锁了东北边境,10月份从各地调来的735辆汽车,到11月12日就被炸毁315辆。

仅存的汽车黑夜开白天藏,还要尽着武器弹药先运,运了武器弹药,衣服就没法运。没办法,两难。九兵团解决寒冷的希望就此断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