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的母亲,一个平凡而了不起的农村妇女

文|储有义

1939年母亲出生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有兄弟姐妹4个,她排行老三。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外公、外婆为了让三个儿子能活下来,只得忍痛把唯一的女儿送去做童养媳,那年母亲刚满7岁。

来到了新家,奶奶虽仁慈善良,但无奈家境同样苦难,年幼的母亲既要割草放羊干农活,又要洗衣做饭干家务。父亲虽然老实厚道,但木纳固执,他们没有感情基础,但还是顺从父母的安排,在母亲17岁那年,他们结婚了。母亲共育有一女三子四个子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一生操劳在灶房、田间,家里家外忙不完的事。她虽然没有上过一天学,但却从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人生智慧。在物质生活艰苦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她咬牙要让孩子们读书明事理。为了孩子们的前程,母亲忍痛把姐姐,当时年仅十六岁的唯一女儿送到黑龙江佳木斯一农场,顶替无儿女的叔公(叔祖父),成了当时人人羡慕的吃皇粮居民户;把我和小弟送进了部队,成了国家干部,一个处级干部、一个科级干部;大弟虽留在老家,但随着当年改革开放的浪潮,举家搬迁进城,干起了餐饮业,成了一个优秀的个体工商户。

母亲虽目不识丁,但深明大义。她没有念过书,但是她有一个信念,只要好好读书,有文化有知识就有前途,只要能端上公家饭碗就有出息,母亲把孩子们上学看成头等大事。我7岁那年,是母亲领我上的学,并告诉我老师是最值得感恩的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为了让我更好地学习,得到老师更多的照顾,母亲可谓是用足了心思。她隔三差五去跟老师“套近乎”,一来二去与我的小学班主任老师热络起来,并结为姐妹,让老师的儿子认她做干娘。打那以后,母亲最大的愿望,就是做牛做马,苦死累活也要供我们上学。

我初中毕业后,以品学兼优生被生产队、公社(当时的叫法)保送到桥头胡中学(当时是重点中学)上高中。我高中毕业正好大弟初中毕业,那会儿上高中已恢复考试制度,大弟以优异的成绩被桥头胡中学录取,但迟迟没有收到录取通知书,母亲急得四处打听。有知情人告诉她:每年我们生产队上高中只有一个名额,你的大儿子已高中毕业,今年该让大队书记的儿子上了,好处不能都被你家占了。母亲有礼有节地回应说:“如果继续按照推荐上高中,我们是该让了,但今年是凭考试成绩录取的,谁的成绩好谁上”。虽说道理是这样,但没有拿到录取通知书,母亲一直坐立不安,她吃不下睡不着,找遍所有她认为可以帮忙的人。除了去找当时在桥头胡区里当文书的堂叔,让我去找桥头胡中学校长,她自己斗胆走进公社妇女主任的办公室,妇女主任的冷言没能让她退缩,为了儿子上学的机会,为了儿子的前程,她像一头母狮,也像一位勇士,最终拿到了通知书。那一刻,母亲喜极而泣。大弟高中毕业又赶上小弟初中毕业,小弟贪玩学习不够努力,没能考上高中,母亲心急如焚,又四处托人,让他参加复读班,并不惜花“重金”把他托给老师,王天不负有心人,小弟也终于考上了高中。再后来,我们三兄弟一边工作一边通过自考、函授、夜大不同的途径都取得了大学本科文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虽是个童养媳,但她聪明能干、待人真诚、古道热肠。干起农活,她是一把好手,一个身高不到一米五的弱女子,竟然能挑起200斤的柴担,还要从山上挑下来;干家务活,她心灵手巧,好像没有她不会的女细,做鞋、裁衣、绣花、剪纸都不学自通。我们兄弟几个穿的衣服虽打着补丁,但总是干干净净的。她还是经商“高手”,每当家里的农副产品需要出售时,用她三寸不烂之舌,黄婆卖瓜的劲头,每次都能把自产的农副产品销售一空。商品一经她十六两制的秤杆,只要眼睛一瞟秤花,就能准确无误地报出价格来。更令我难忘的是,母亲的“大方”。记得1981年春节,我第一次探亲,从大连背回来一旅行袋国光苹果,在当时苹果算是稀罕物,闻着这一屋子的苹果香,母亲乐坏了,这家三个、那家五个,不一会儿,旅行袋里的苹果只剩下聊聊几个了。我一看有点恼,这一路坐轮船、赶公交、乘火车、坐大巴、挤三卡,我好不容易把这袋苹果带回家,本来想孝敬孝敬父母的。母亲的好人缘经常让我们家宾客满堂。亲戚朋友家但凡有婚丧大事,都要请她去帮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虽娇小羸弱,但为我们这个家撑起了一片天。在我的印象里,母亲永远没有清闲的辰光,总在不停地忙碌着。我们姐弟小的时候,孩子醒的时候很忙,孩子睡着的时候更忙,她要利用机会拼命干活;我们长大了,她仍然不肯停下来,忙完白天忙黑夜,忙完家里忙家外,忙完这家忙那家。抱大了大弟弟女儿,又去帮着带小弟的女儿和儿子。在母亲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有休闲二个字。

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她养育了我们姐弟四个,是家里的顶梁柱、主心骨。在我的记忆里,母亲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再苦再累,面对我们始终是慈祥的笑容。每当我们过生日,母亲总会亲手擀一碗面条,加一个荷包蛋;中秋和春节,母亲总会把月饼、米胖糖、番薯片、炒蚕豆平均分成四份,一视同仁;在我长身体时,母亲总会在我的枕头底下塞几颗荔枝和桂圆干,嘱咐我早上醒来吃。家里虽然穷,但母亲让我感觉到家的温馨和辛福。

母亲很爱我们,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她不会讲大道理,但用身边的事情教我们怎么做人。在那忍饥挨饿的年代,面对生产队里满地成熟的番薯、萝卜、青豆等农作物的诱惑,母亲严厉地教育我们,做人要地道本分,人穷不能志短,公家的就是公家的,不能贪小便宜,更不能有小偷小摸的坏毛病。我们恪守母训,不管上山砍柴、放牛割草有多饿,也从不去挖随手可得的番薯萝卜来充饥。母亲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严格要求我们,促使我们从小“根正苗红”。

母亲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教会了我们坦然面对一切,她给了我们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明天。我们姐弟四个相继上学、参军、工作,在各自的岗位上都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绩。这一切都归功于母亲 ,母亲的一生是平凡的,但她对我们姐弟四人来说却是非常伟大的。

2023.8.1

乡土宁海公益平台

投稿微信:18969872107

□ 文章:储有义

□ 图片:网络写意

□ 编排:天姥老人

□ 审核:水东居士

□ 宁波南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