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枚“胡主宴乐”花钱

看中华艺术大融合

陈辉庆

最近,笔者有缘偶得一枚花钱。

这枚花钱古泉界称“胡主宴乐”,钱文图案的人物服饰华贵,欢快奏乐。“胡主宴乐”反映了中原王朝与西域交往的情况,这枚“胡主宴乐”中的人物、采用高浮雕的方法雕刻而成,其中人物栩栩如生,十分生动,表现富于动感。既可能是一次非汉民族的宴饮,也可能是一次上层贵族的狂欢。这里既是民族风情饮食文化。又是礼仪制度的体现。一枚花钱折射出中华文明、中华艺术大融合的历史变迁。

此钱币厚重且直径大(70mmX4.0mm、80.1g),为水田坑品相,还似乎留有原鎏金痕迹,典型南方坑传世品,底锈老气。观其钱币,钱币为宽廓、宽缘,上面有类似起伏的凹凸,上面锈点是凌乱的,不同于人为的锈点。本品经请收藏家“抱一阁”胡坚先生掌眼,认定为真品。

参照其他反映胡人的陶塑、绘画,从这一枚钱币人物的发型装饰来看,题材是胡人宴乐。这枚“胡主宴乐”高浮雕、光背花钱,应该为辽代铸造。从对比辽金其他花钱来看,这种刀法繁复的技艺,符合辽代高浮雕花钱的特色。

此版钱存世量及其稀少,目前只能见到一张不完整的图片,该钱是一位钱币收藏大家秘藏,从不轻易示人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唐代后,汉民族包容开放,长安迎来了世界各地的人们,他们既带来各种商品,也带来了熠熠生辉的异域文化艺术。在西安博物院就陈列有唐三彩骑驼奏乐俑,它是唐代音乐文化艺术,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枚钱币无声讲述着自己循着丝绸之路,千里迢迢而来,追寻实现“音乐梦”的故事。在历史文献中,骆驼、胡人、音乐,是体现外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胡人善于演奏,他们头戴尖顶毡帽,颧骨高耸,眉毛粗黑,高挑的鼻梁,眼眶深陷,还有一脸络腮胡须。奏乐弹唱,引吭高歌,“外国音乐家”奏起外来的的“流行乐”,彰显了中华的繁荣景象。

唐代作为一个开放的时代,吸引了无数外国人来到中国。终唐之后的历朝历代,在中原留居的外国人始终相当多。在胡风盛行的影响之下,当时形形色色的胡人形象,通过制作各种艺术品保留了下来,这枚“胡主宴乐”花钱展示了远道而来的外国音乐家的风采。“胡主宴乐”的钱文图案虽是静态的,却被匠人雕塑得栩栩如生、动感十足,间坐的四位神态飘逸的胡人音乐家——只见他们高鼻大眼,络腮胡,头戴幞头,身穿翻领窄袖长袍,腰间还系着腰带。上身微侧,双目看着前方,各司一件乐器,双臂半举,快乐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以后的若干朝代,欣赏胡人乐舞是一种流行风尚,就像当今社会喜欢流行音乐、嘻哈音乐的潮流一样。这样的社会风气,为胡人乐舞等艺术大量传入中原提供了消费基础。胡人乐舞中的击鼓吟唱,凭借轻快的节拍,成为皇宫贵族们最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那些异域音乐家演奏的瞬间,也被当时的能工巧匠‘定格’下来,予以留存。可以说是凝固了西域与中原在艺术领域的融合,见证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记载:唐代以后,宋、辽、金时期,四方周围民族传入的音乐有14种之多,在广泛吸收西域音乐的基础上,形成由燕乐、清乐、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组成的十部乐曲。

笔者认为,西域的音乐家、舞蹈家曾经服务于宫廷。乐师、舞师受追捧后,也纷纷前往中原各地,寄身都市,从事商业性艺术表演。各朝代士大夫多喜爱胡乐,与胡人音乐家交往密切,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留下的诗篇,也是现在人们了解这些西域音乐家非常重要的资料。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可辩驳的是,胡人音乐在中原寻觅到了一方舞台。对西域音乐的喜爱不是一种偶然。这种喜爱,很大程度是源自于中华民族的开放包容。

2024年4月于浙江、义乌

本文已经获得作者授权乐艺会发布

欢迎转发

谢绝不经同意擅自拷贝图文至自己公微号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