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建兵
前言
唐朝中期以后,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钱为基点,向贵金属金、银和贱金属铁、锡这两个方向展开。到两宋,稳定的货币体系仍然没有建立起来,其根本的原因是货币数量不足。“钱荒”只是货币体系内部整体不足的一个方面。绢帛逐渐失去货币地位,增铸铜钱也不可能解决大额交易的支付问题。货币体系的不完整要求有新的货币形式加以补充。交子的产生可以说是上述诸因素共同催生的结果。
从飞钱到交子的孕育
印版刷墨图
自唐朝以来,飞钱便换的广泛使用和普及,使信用关系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政府对百姓的赈贷活动和民间贸易中赊买赊卖规模的扩大,也使票据的使用更加频繁,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些票据作为金属货币的代替品大大简化了交易过程,日益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四 川又是当时全国重要的造纸基地,造纸和印刷技术发达。 纸币的使用和流通,需要复杂的技术保障,对纸张的质量要求很高,四川广都的楮纸是印制纸币的上佳原料。 且四川的雕版印刷业发达,是全国三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素有“宋时蜀刻甲天下”之说。 因此四川地区已具备了纸币印刷的物质技术条件。
唐朝中叶以来,商业日益发达,地区间贸易往来增加,买卖交易数额也越来越大,客观上需要一种轻便易带的货币。 为了解决长途运输铜钱的困难,唐代创立了飞钱,这种汇票的进一步发展,就形成了纸币。 “交子这个名称,是当时的俗语方言,还有后来的会子、关子,“交”、“会”、“关”都有会合、对照的意思,可以看出它们与汇票之间的渊源关系。 纸币的产生,其根本原因是商业信用和信贷关系的普遍发展。
北宋时四川诸路使用铁钱,携带和支付相当困难,加之政府规定铁、铜钱比价为1:10,65斤铁钱的购买力才相当于一贯铜钱。 “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 ”这是纸币产生的直接原因。
川蜀诸路多山,人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交通的困难更增加了人们携带现钱的麻烦,这也成了促成轻便货币交子产生的外因。
交子发展与钱引制度的瞬逝
北宋初年,四川地区交子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由私商自由发行。太宗时铜钱在四川停铸,以铁钱代之,铜铁钱的比价为1:10。如买一匹丝罗,铜钱只要两贯,铁钱却要20贯,重130斤,只能用车拉,商业交易十分不便。最初,一些铺户接受外来商人寄存的铁钱并开出作为取钱凭证的票据,与其说是私商发行的票券,不如说是开出收据更为确切。这种票券越来越多,被统称为“交子”,但实际上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正面和背面都有出票人的印记,如密码花押及朱墨笔迹等。这种券面也不是印刷品,而是铺户收到多少现钱,就开出多少交子。收到的钱多少不一,具有随意性,因此票面上的金额数字都是临时填写的。由于开出票券的铺户在外地有分店,于是它同唐朝的飞钱一样,可以在异地兑现。但与飞钱不同的是,交子在民间交易中可以起到货币支付的作用。
第二阶段由十六户联合发行。私商发行的交子作为兑现凭证尚可,但要作为支付手段,其缺点很多,如式样不统一,容易被伪造。商铺拒付的情况越来越多,官司不断。真宗景德初年,为了加强交子的信誉,保证商业贸易的正常进行,政府委派成都十六家富商联合成立“交子户”(或称“交子铺”)专门负责交子发行,禁止其他商户经营此项业务。这样,交子的印制有了统一的样式,技术水平也提高了。如用铜板印刷统一的图案花纹——人物花鸟、建筑等,并保留过去的密码、花押等防伪做法。这样交子有了统一模式,但票面上的钱数还是临时填写,且收取现金数额不限,收多少便写多少,并随时可到四川各地“交子铺”分号兑现。兑换或以旧换新时,每贯须扣除30文作为手续费。
从私商发行到十六户联合发行,巩固了交子的信誉,使其一度在四川成为广泛流通的货币,被普遍用于各种交易之中,如商人收购粮食、百姓卖粮和交税、购买日用品等,最多时数额可达几百万贯。后来,经营“交子铺”的富商将收到的现钱移作他用,或投机亏空,或经营不善,致使交子不能兑现,甚至出现挤兑,联合发行也出现了危机,最后不得不将交子全部收回销毁。
具有强大财力的金银铺也充当交引铺
第三阶段由官府控制发行。交子停废,引起了四川地区商业的萧条,政府遂决定改交子为官办。这样在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十一月,北宋政府设立了益州交子务,次年二月发行官交子。北宋的纸币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北宋官交子的发行与流通管理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办法和制度,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交子以两年为一界,兑现或期满以旧换新时,每贯要交工本费30文;第二,交子有发行限额,每一界的最高限额为1256340缪(贯),第三,发行交子备有本钱(即现金准备),以铁钱作为准备金,每界36万贯,准备率约为28.7%;第四,纸币面额固定。初期分为1贯到10贯共十种,到仁宗宝元二年(1039)改为10贯和5贯两种,神宗熙宁元年(1068)又改为1贯和500文两种。用铜版印刷,图案精美,红、蓝、黑三色套印。交子在宋神宗以前流通相当稳定,对其管理也较为成功。
北宋末年的钱引徽宗崇宁大观年间进行了一次币制改革,发行纸币钱引,在四川以外各地区推行,四川一地仍用旧法。“钱引”一词来源于茶引和盐引等,茶引是领茶或卖茶的证书,因此钱引就是领钱的证书,即兑换券的意思。钱引制度是北宋末年纸币贬值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时期是北宋纸币最为败坏的阶段。
徽宗崇宁四年(1105),政府由于财政困难,决定扩大纸币的流通州区,把交子改名为钱引,除东京开封府、闽、浙、湖广以外,全国各地都可以通行使用,实际上只在北方推行。初四川仍用交子,大观元年正式改交子务为钱引务,但仍发行第43界交子,后交子贬值严重。大观三年1109)六月,四川废前三界交子,改印第44界钱引。钱引恢复天圣时期的界额。次年以50万贯钱为成都钱引务的发行准备,准备率高达40%,这-政策暂时维持了钱引的币值。四川钱引的流通额最后达到2000万贯以上,最后1贯钱引贬值到几十文甚至十几文。后各地钱引停止使用,纸币仅在四川流通。
会子的通胀、称提与分支
南宋钱牌
南宋纸币,最初流行的是关子,和唐朝的飞钱性质相同,如同汇票。后来通行的纸币称会子。东南所用的会子,起初也是民间发行,叫做便钱会子,仍带有便换性质。绍兴三十年(1160)二月,钱端礼主持临安府,将临安会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七月,钱端礼为户部侍郎,会子亦由户部接办,并由户部掌管会子的发行事宜。绍兴三十一年(1161)二月设立行在会子务,将四川钱引之法推行到东南各路,军需供应时铜钱与会子并用,以10万贯为准备金。会子与交子实质相同,只是流通的范围势比舷扒贷比交子广,通行于两浙、淮河.湖北、京西等地,纳税和大额商品交易都可使用。由于纳税、上供以及民间支付都可使用,所以会子成为南宋统治区的法币。
会子面额分为1贯、500文、300文、200文四种。孝宗乾道四年(1168)规定三年为一界,每界发行限额为1000万贯,界满以新换旧,收换时每贯收靡费钱20文,几百文的减半。绍兴年间为了便于流通,还发行过面额较小的银会子,面额为一钱银,每年换发一次。
孝宗淳熙初年,会子流通额增加到2200多万贯。淳熙三年(1176)确定第三、四两界会子各展期三年,以后八、九两界也展期,相当于流通额增加一倍。但孝宗特别重视会子的发行数量,强调纸币“少则重,多则轻”的道理,因此这时纸币价值较为稳定。宁宗庆元元年(1195)规定每界发行额增至3000万贯。由于金兵南下,军费大增,到嘉定二年(1209),会子发行量已达11560多万贯,纸币急剧贬值,一贯会子只值300至400文理宗绍定五年(1232),两界会子增加到32900多万贯。淳六年(1246)又增加到65000多万贯,七年规定十七、十八界会子永久通行。南宋后期会子的通货膨胀程度相当严重,淳祐之后200贯会子还买不到一双草鞋。
会子不断增发,并延长其界为六年,甚至出现三界并行的情况。展期一界等于货币流通额增加一倍。因此会子价格低落,流通受阻。政府为了维持会子信用,防止会子贬值,以金银、现钱、度牒,随时收回一部分会子,以收缩其流通额,维持其价格。人们将维持或提高纸币币值的方法和措施称为“称提”。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有袁燮、袁甫、陈耆卿等。宁宗时陈耆卿说:“夫有钱而后有楮,其楮益多,则其雍底(滞)益甚,甚则称提之说兴焉。”称提又叫称提之术、称提之法,就是借助兑现来保持纸币的名义价值与实际价值相符。它还有泛言货币管理之意,不仅对纸币。方法是用金属货币、实物、茶盐钞引、度牒等收兑流通中过多的纸币,并设置准备金以保证兑现,维持纸币信誉和币值稳定。但回收时并不按面额价格而是按时价,于界满新换旧时以一换二,甚至以一换五,因之价格愈落,用会子表示的物价随之昂贵。
南宋除了中央政府发行会子、关子,在东南沿海地区通行外,还有许多种地方独立发行的纸币。
北宋末期发行的钱引到南宋时继续流通,四川发行的钱引限本地区使用,以铁钱计价,以两年为一界,后来增为三年为一界。到理宗淳祐九年(1249)改为十年一界,造成钱引严重贬值,1254年川引80贯只值铜钱160文。宝佑四年(1256),朝廷决定将四川纸币印造权收归中央政府,并开始按会子之制在四川地区印行会子。
镇守川陕边境的大将吴玠在河池(今甘肃徽县)发行的银会子流通于今甘肃、陕西一带,以白银为金额单位,面值分一钱、半钱两种,和四川钱引有一定的比价,银会子4钱折川引1贯。最初发行47500贯。绍兴九年(1139)吴玠死后,银会子由四川总领所管理。后因发行额增加和使用地区扩大不断贬值。理宗宝四年(1256),银会子5贯折合第十八界会子1贯。
在淮南、淮北铁钱区发行使用的交子,称准交,面额为200文、300文、500文和1贯。乾道二年(1166)印行300万贯回收原流通之会子,纳税和买卖均以交子、现钱各半使用。淮交以铁钱计价,只流通于两淮。后因淮交易坏,于乾道八年(1172)用行在会子收兑之。光宗绍熙三年(1192)印造两准铁钱会子300万贯,面额为200文、500文和1贯三种,以三年为一界。随后也不断贬值。
湖会又称湖广会子,于湖北、安徽西部和河南南部一带发行使用。孝宗隆兴元年(1163),湖广总领王珏发行直便会子700万贯,供湖北一带驻军使用。应限于襄阳、荆湖北路流通。面额分为500文和一贯两种。湖会以三年为一界,一直流通至南宋末。
南宋地方性纸币还有兴元府铁钱会子、四川总领所小会子等。这些地方性纸币多行于四川、陕西一带。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