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一、长平之战的简要过程。

战国后期,秦军按照既定的方针,开始先征讨韩魏,再征服赵国。于周赧王五十一年,秦军攻占韩国的南阳。次年,又攻占了韩国的野王。这样,韩国的上党地区与本国的联系隔绝。韩国的上党守冯亭为了借赵军抗秦,于周赧王五十三年将上党献与赵国。

为争夺上党,秦军与赵军在上党的长平地区进行了一场大战。最初,秦将王龁对阵赵将廉颇。王龁初战胜利,廉颇采取固守不战的策略。秦军为打破僵局,使离间计于赵,赵国以赵括代替廉颇。秦军也用白起代替王龁。赵括向秦军发起攻击,被白起以奇兵分割包围。后赵军被困断粮四十六日,内相杀食。赵括在亲自率领军队突围时战死,余下的四十万赵军被迫投降,随后白起将降卒全部坑杀。这就是“长平之战”的一般过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赵国伐谋、伐交、伐兵的失败。

这场战役,赵括给我们留下了“纸上谈兵”的骂名。好像赵括就是这场战役失败的罪魁祸首。但是,决定一场战役胜败的因素很多,除了战场指挥一个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因素。

《孙子兵法谋攻篇》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我们就这个方面来看一看赵国在这场战役里失败的深层原因。

首先是伐谋。在上党之战前,秦国君臣已经订下先伐韩魏,后攻赵国的计划。但是因为上党降赵,赵国与秦国立刻接壤。上党位置要害,秦赵两国必争。所以秦国马上改变方针,变为伐赵争上党的计划,并立刻实施。

反观赵国。按照《史记赵世家》的记载,当上党归降的时候,赵国君臣对是否接受产生了激烈的争论。赵豹一派不建议接受,而平原君和赵禹同意接受,赵王最后利欲昏心,还是接受了上党。但是,赵王只是看到接受上党的好处,却忽视了随之而来的秦国的报复。没有对如果和秦军对阵应该采取的对策进行研究探讨,这在伐谋上就先输了一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看伐交。秦国在决定和赵国交战后,马上在外交上发动攻势。先以一部分兵力威胁韩国,使得韩国不敢动弹。再允诺将垣雍地区给魏国,换取魏国的中立。而齐国和楚国都是被秦国击破过的国家,处于观望状态。燕国弱小,不干涉中原局势。

赵国这个时候走了一步臭棋,完全破坏了自己的外交态势。据《史记平原君虞卿传》《资治通鉴卷五》记载,在初战失利后,赵国的大臣楼昌建议,派重要的大臣和秦国求和。虞卿认为不可能求和成功。应该派使者携带珍贵的宝物去楚魏两国联络,造成合纵的态势,这样秦国才可能议和。

但赵王拒绝了虞卿的正确主张。派重臣郑朱去秦国议和。果然秦国光是用隆重的礼仪来迎接郑朱,大肆宣传也不议和。这使得楚魏等国更不敢再去援救赵国。这样在外交上赵国又输一筹。外交上的失败,使得赵国孤立无援,造成了赵国独自抗击秦国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伐兵赵国更逊一筹。秦军精锐甲于天下。在战争的初期,秦军就屡次打败赵军,使得赵军先损失一员裨将,四名尉和所属的部队,后又损失两尉,丢了西壁垒。伐兵赵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

这样看来,赵国已经没有什么胜利的希望了。那赵括又是怎么出场的,他又有什么使命呢?

三、赵括真实的使命。

据《史记》、《资治通鉴》中的记载,赵括的出场是由于秦国的反间计促成的。当时秦国想要打破对峙的局面,于是派人持千金到赵国进行反间。他们宣扬说,“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这样,赵王就根本不顾大家的反对,坚持用赵括来代替廉颇,去打长平之战。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赵王会不再用廉颇为将,死心塌地的要任命赵括?我们可以看到,秦国使反间计可谓不惜工本,以千金为代价。那么向赵王推荐赵括的也一定不是一般人。但是战场形势又那么差,秦强赵弱的态势又那么的明显,换上赵括又有什么用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赵国已经打不下去了!在刚开始研究接受是否接受上党时,赵豹就提出过两国的力量对比,赵王却不以为意。到了相持的时候,随着时间的延长,对赵国的国力压力也越来越大。赵国又由于外交失败,得不到任何国家的支持,连粮食都无处借到。以弱小的赵国单独对抗强秦,简直是痴人说梦。到这个时候,赵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如果按照廉颇的打法,继续对峙下去,赵国只能被耗死在上党,根本没有任何胜利的希望。这样,赵括就成了赵国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让赵括去放手一搏,万一成功了呢?这样,赵括就被赵王提拔出来,投入老将们谁都不会去的死地。

赵括的使命就是去长平前线,孤注一掷,去和秦军拼死一搏!我们后人可以看到,这个使命其实就是死亡攻击,毫无生还的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还原忠孝两全的赵括。

按照《史记廉颇蔺相如传》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从这个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赵括是一个熟悉兵法的青年将领,在理论上具有很高的造诣,连他的父亲,当时的名将赵奢都不是他的对手。

可这样一名杰出的将领,他的父亲“然不谓善”。蔺相如也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何变也。”这就耐人寻味了。

如果赵括没有一点真本事,赵王会那么放心把几十万大军交给他?秦国行使反间计,为什么不找别人,偏偏非要指名道姓宣扬赵括呢?这只能说明,赵括是有一定的名气的,他是具有一定军事才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为什么赵奢、蔺相如和他的母亲都不愿意赵括为将呢?赵奢是知道赵括的本性,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一旦国家有命,赵括必将奔赴战场。赵奢是从枪林弹雨中冲杀出来的老将,不希望赵括枉送了性命。蔺相如和赵奢相熟,当然知道赵奢的心情。可蔺相如你说赵括不能为将,那又有谁可以为将呢?而赵括的母亲的举动又代表了什么呢?

依我的个人看法,赵括的母亲的举动是赵括指使的。因为赵括不是傻子,他清清楚楚知道这是一场无法胜利的战役。为此,他先为家庭做好了准备。他先把所有的赵王的赏赐留给家里,并为家庭购买产业。身为熟读兵书的人,他岂不知“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

赵括为了保全家庭老母,不顾自己的名声,让母亲去找赵王要求免去自己的职务,逼迫赵王做出了失败后不追究赵家的连坐责任,最终保全了家庭。

这样,做到了对君忠,对母孝的赵括义无反顾的走向了必死的战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战场上威震白起的赵括。

据《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和《资治通鉴》的记载,赵括到长平前线接替了廉颇的职务。这时,得到消息的秦军也用白起替换了王龁,并下令,泄露白起为将者斩。

历史在这里又露出了微妙的一面。为什么双方都会不约而同的换将。那就是因为,秦国和赵括都认为,王龁不是赵括的对手。(而且,后来的李牧因为不愿意换将被杀,而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廉颇有任何的反对意见,这都暗示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