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刘邦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帝王,他的临终之际所做出的决定,至今仍然让人们疑惑不解。尤其是他竟然要除掉自己的救命恩人樊哙,这一举动更是引发了广泛的猜测和争议。

樊哙又是何许人也?他究竟有着怎样的身份和背景?他们两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究竟隐藏着怎样的人性与权谋?

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审视这段历史纪事,一窥当年局势之变幻莫测,一探两人命运之离合悲欢。也许在这其中,我们能够领悟到一些历史的真理,洞悉人性的复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樊哙的身世

樊哙,本名樊噲,乃沛县一介平民。生于贫苦的农村家庭,早年谋生主要靠卖狗肉度日。这样一个出身平凡、无甚背景的小人物,又怎会成为历史的主角?

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普通屠夫,却与当时的泗水亭长刘邦结下了不解之缘。两人由来已久的深厚友谊,最终让樊哙在关键时刻成为了刘邦的救命恩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在沛县当泗水亭长时,是负责押送犯人的差役。有一次押送途中,刘邦误打误撞地成了囚犯。此时正在酒馆里喝酒的樊哙,一知此事便立即冲进监狱,将刘邦救了出来。

这一恩情,让当时正遇到困境的刘邦铭感于心。于是从此以后,刘邦与樊哙建立了深厚的交谊。两人经常在酒馆里痛饮畅谈,勾肩搭背,尽情挥洒青春。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位忠义豪爽的好兄弟,刘邦在之后的起义征程中才能披荆斩棘,屡建奇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起兵反秦

公元前209年,刘邦在沛县发动了反秦的起义。原本只是一场小小的地方性叛乱,却意外地迅速发展壮大。在刘邦的率领之下,这支农民起义军打败了秦朝派来的多支精锐,最终攻破了咸阳城,令秦朝君主胥徽再没翻身机会。

在这一场艰苦卓绝的反秦战争中,樊哙可谓是刘邦的左膀右臂。他不仅勇猛善战,还是一位出色的战略家。每到关键时刻,樊哙总能机警地出击,大展身手,帮助刘邦取得关键的胜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史载,在攻打砀山时,樊哙一个人就斩杀了15名敌军;在与章邯作战时,他又斩了23人;在围攻东郡时,他再斩获14个首级。这样的战绩,足见樊哙乃是一名真正的勇将猛士。

刘邦对樊哙自是十分欣赏,于是将他不断擢升,最终封他为国大夫。可以说,如果没有樊哙这个得力助手,刘邦也难以顺利打败秦朝,最后登基称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鸿门宴的一役

然而,战争胜利后,新的难题随即而至。就在刘邦攻取咸阳,准备与项羽会师时,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激化。项羽发觉刘邦渐有心想独立,遂决定杀害刘邦。

这就是著名的"鸿门宴"事件。在众多史学家的研究之下,这一段历史已经非常清晰。项羽设下圈套,企图借鸿门宴的机会杀害刘邦。而刘邦虽然深知危险,却还是带着樊哙前去赴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次,樊哙再次发挥了关键作用。当项羽手下的人开始难为刘邦时,樊哙立即从外面冲了进来,手持利刃护卫在刘邦的身边。他一个人对抗了项羽麾下的大将。

项羽虽然深知樊哙的勇猛,但终归还是不敢轻举妄动。最终,在樊哙的死死防守下,刘邦得以脱身而去,保住了一条性命。可以说,若非有樊哙这个忠诚的战友相助,刘邦此次恐怕难逃一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立国建功

从此之后,刘邦和樊哙继续携手并进,在楚汉相争的战场上屡建奇功。每当刘邦遇到危难,樊哙总能挺身而出,以身犯险。他的勇武已经成为刘邦军队中的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最终,在一番惨烈的厮杀之后,刘邦击败了项羽,统一了天下,建立了汉朝。作为开国功臣之一的樊哙,也随之被封为临武侯,享有丰厚的爵禄。

但权势越大,危机也随之而来。随着刘邦登基为皇帝,新的潜在威胁也日益浮现。樊哙作为刘邦最为亲密的战友,其地位也日渐备受关注。有人因此对樊哙产生了猜忌,认为他日后也可能趁虚而入,夺取政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掉樊哙"的决定

公元前195年,刘邦重病垂危。此时,北方燕王卢绾发起了叛乱。为了平定叛乱,刘邦便派遣了樊哙率军前往征讨。樊哙很快就平定了燕国,然而与此同时,京城中的局势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首先,吕后逐渐势力膨胀,在朝廷中的影响力日渐强大。作为吕后妹妹的丈夫,樊哙自然也成为了吕氏家族的一份子。与此同时,另一个可能威胁刘家王朝的人物——韩信,也相继被杀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种情况下,刘邦渐渐开始对身边的亲信产生了猜忌。有人向他进谗言,说樊哙手握大军,一旦自己不在,恐怕必将趁虚而入,夺取政权,屠杀自己最喜欢的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

对此,垂死的刘邦也渐渐动了杀心。他想要在临终前除掉这位曾经的救命恩人,以防后顾之忧。于是,刘邦便对陈平和周勃下令,务必要除掉樊哙。

一个善良忠诚的人,最终却落得要被自己的救命恩人杀害的结局,这是何其讽刺!但这一切都源于权力的诱惑,以及人性中阴暗面的暴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钝刀子割肉

得知刘邦的决定后,陈平深知如果真的动手杀害樊哙,必然引发更大的动荡。毕竟樊哙跟吕后家族有血缘关系,如果真的被杀,必将引发吕后一党的反弹。

于是,陈平便暂时推迟了刺杀的计划。他将樊哙带回了长安,但并没有对他下手。谁知,就在这时,刘邦竟然先一步离世了。

皇帝已逝,也就意味着樊哙暂时摆脱了险境。毕竟吕后虽然操纵朝政,但也不会轻易动自己妹夫的性命。于是,在众人的默许之下,樊哙终于得以死里逃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直到6年后,樊哙才因病去世。在这漫长的6年里,他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恐怕内心也时常惴惴不安。因为他一直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逃过一劫,完全是因为皇帝刘邦临终前的决定并未得以实施。

也许在樊哙的心中,他一直在等待着最后一击的降临。他明白自己并非真正安全,只要吕后一党依旧掌握大权,他随时都有可能成为牺牲品。可以说,樊哙在这6年中,过的都是一种度日如年的痛苦生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的动机

那么,究竟是什么推动了刘邦做出如此决定呢?我们不难发现,这其中必然有着一些更深层的考量。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当时的局势对于刘邦来说并非一帆风顺。虽然他已经建立了汉朝,但朝中仍旧存在许多隐患。比如,之前被他打败的燕王卢绾就曾经发动过叛乱,差点重创了汉朝的统治。

而更让刘邦忧虑的,是朝中势力的倾斜。随着吕后权势的日益膨胀,她身边的亲信也逐步掌握了大权。这无疑让刘邦感到了极大的危机感。毕竟,作为君主,他必须确保自己的王朝稳固,免遭他人覆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者,我们不能忽视樊哙自身的地位和影响力。作为刘邦最得力的将领,他在军中拥有极高的威望和号召力。一旦刘邦不在,这样一支由樊哙把持的庞大军队,很容易对新兴的统治者构成威胁。

这对于垂死的刘邦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他无法确定,在自己离世后,樊哙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倘若樊哙真的像一些谣言所言,图谋夺取政权,那么刘邦一手建立的王朝,恐怕就要就此覆灭。

所以,在这种形势下,刘邦做出了一个艰难的选择。他不得不下令除掉曾经的救命恩人,以确保自己的子嗣能够稳稳接班。这虽然是一个残酷的决定,但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却不得不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樊哙的命运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如此突如其来的决定,樊哙究竟是怎样的心情呢?作为一个忠诚无二的战友,他一定难以接受刘邦的做法。更何况,这个决定还来自于一个他曾经拼死相救的恩人。

在这种背负恩情却又无法逃脱厄运的处境中,樊哙的内心必定充满了挣扎和痛苦。他一生都在为刘邦效忠,却最终还是要遭此不公的对待。这样的结局,对于一个忠诚正直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打击。

可以想象,当陈平将他押解回长安时,樊哙内心的煎熬与绝望是何等的深重。他明知自己难逃一死,却又无可奈何。在这样的时刻,他是否会恨上当初拼死相救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幸运的是,在刘邦的去世之后,樊哙终于逃过一劫。虽然之后仍然生活在恐惧之中,但至少他得以保住了性命。相比之前,能够幸存下来已经算是万幸。

只是,在之后6年的时光里,樊哙恐怕都无法彻底释怀这件事。他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平安,完全是因为命运的巧合,并非出于任何人的仁慈。只要吕后一党依旧掌权,他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成为牺牲品。

所以,即使最终顺利熬过了这6年,樊哙恐怕也无法真正摆脱心中的阴霾。他终其一生都在为忠诚付出代价,却最终差点葬身于恩人之手。这样的命运,又怎能不让一个正直之人感到绝望和伤痛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不禁要感慨:权力的诱惑,竟能让一个人对曾经的救命恩人下此狠手。刘邦,这个开国皇帝,最终也没能逃脱权力欲望的追逐。

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否定刘邦的考虑。作为一个君主,稳定统治、维护王朝,确实是他最重要的职责。所以在面临樊哙这样一个潜在威胁时,他也不得不作出艰难的抉择。

但问题在于,他最终选择了残酷和不信任。即便樊哙有再大的能力和影响力,但他毕竟曾是刘邦的救命恩人。如果刘邦能够给予更多的信任和包容,或许就不会走到不得不除掉樊哙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