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我的观察,这两年一线城市的家长对“鸡娃”这件事,正逐渐趋于理性。

但教育的焦虑感并没有因此减轻一丝一毫。

只是焦虑感变得更加具象而明确

“选文科还是理科?”,“什么专业好找工作?”,“什么工作不容易被ai淘汰?”,“职业生涯规划该怎么做?”……

家长们已不再单纯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会想得更远。

张雪峰的爆火也应证了这一现实。

“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像是所有人都烂熟于心的真理,但问题是:该怎么选择?

我的一位老同学,计算机博士,美国金融海归,大学博导,事业成功,一帆风顺……

在旁观者的我来看,他好像踩对了每一个点,做对了每一个选择。

关于孩子的“职业规划”问题,我一直想请教他。

作为大学教授的他,站在专业一线指导了无数学生,也近距离观察着他们的学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对于职业生涯规划问题,他有不同于普通大众的感受和看法。

今天,给大家分享他的文章,也许能为焦虑的家长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一个CS博士爸爸

#1

Dr小鱼

一个错位的问题

和一位高中学生家长出差,事情办完后,他因知道我学计算机的,就问我今后计算机专业今后学什么方向好。

我没有回答,反过来问了他一个问题:

如果职业生涯规划有类似标准答案,且当下社会和市场现状看上去能支撑其逻辑推理,未来社会情形市场展望都言之成理,大家能形成共识的好专业方向,而绝大多数学生家长又都在孜孜以求这样的答案,

是不是用五年时间,大概率就会形成这个方向上毕业生的供应过剩——高度内卷?

他想了想觉得,是的。

在我看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显然是个重要且必要的事。

但家长来问,报考哪个具体专业方向好,却又不是个正确的问法。

首先,这个问题是个典型的主体错位问题。

因为,职业生涯是学生的,不是家长的

由于主体错位,所以规划时采用的原则标准与推理应用的论据,就像过去时心态下的“刻舟求剑”。

比如在原则标准上,家长会强调收入稳定社会地位,学生会强调有意思、有成长;

在论据上,你现在看到的市场就业好,可能内在有利因素已经快耗光,行业拐点在即

而学生口中兴奋讨论的电竞专业你可能听都没听说过,更不可能去了解论据了。

所以,对于职业生涯,我的第一建议是:

家长真不用操心孩子的职业规划具体选择是什么。

因为,没有人能准确预测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Dr小鱼

“会选择”是核心能力

但,难道就由着小孩自己去选电竞这样的“杀马特”专业吗?

当然不是。

都知道“选择大于努力”,如何学会“选择”?

在面对未知的未来,选择能力实际上是一个人核心能力。

这需要同时具备理性、感性和应变性的一种综合能力。

该如何培养这种综合能力呢?

理性能力在学历教育阶段是可以经由相关专业系统训练的。

感性能力可以在多跟人打交道的校园和社会实践获得,喜欢读小说也可以。

应变性的培养更多是要靠真实和虚拟的经历,不能仅是靠自己去经历踩坑(只靠自己踩,时间上就真要到四十不惑)。

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经历”各种他人遇到的事,不限于父母,周围的人,历史名人的经历。

越能设身处地去感受经历别人的故事,虚拟决策看到全局,越能积累应变性能力的经验素材。

比如一个玄武门之变,代入不同参与者的视角,就可以展开层次非常丰富的对话和思考。

至于职业生涯规划,有理性,感性,应变性三加持的人,自己选,人生过程中自己去调整甚至否定自己彻底转向,都是没问题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Dr小鱼

家长应该怎么做

最好的教育都是提前“敲边鼓,下闲棋”,而不是临到头直接给答案。

原因无它。

孩子成人在即,他的主体性要求在此时变得无比之强烈。

很少有人在青少年时间就知道自己一辈子真正想干嘛。

但越不让他自己选,越推迟这个对他自己无比重要而且会越来越重要的问题的内心追问,未来反倒会容易演化成所谓的人生意义危机,或中年危机。

照傅佩荣教授的讲法,意义无非就是“理解的可能性”。

我理解我在做什么,我为什么做这个,我为什么这样做。

这时,家长是不是都可以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这样活?

想解答小孩的问题,结果引出了自己的问题,这挺有趣的吧?

再说了,高考成绩是啥还得等出分,再好的规划都面临意料不到的变化。

所以,不用提前操心一个现在啥都定不下来的决策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Dr小鱼

如何面对不确定的未来?

1984年,邓小平为北京景山中学题字:“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在那个年代,身处义务教育阶段的我只会把这样的题字与诸如“到本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同视之,囫囵吞枣记了下来,谈不上更多的领会理解。

四十年以后,我才猛然发现邓公这十三个字的深意:用最精炼的笔触准确勾勒出了人的本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排比的三个面向,强调了人的约束条件。

面向者,当时当下,脚踏实地,心有期许也。任何期许,都只能从当下现实出发。

现代化,对应着与器物打交道,是人的理性应用的场域。

在这里要整合经验事实,要提概念讲逻辑,要善抽象会建模勤应用,是学历教育中教的主线。

世界,对应着与人打交道,是人的感性发挥的场域,在这里从表层的洒扫应对进退,到深层的莫逆于心,是社会长时间潜移默化对人的影响。

未来,对应着与变化打交道,是人的适应性应变的场域。

在这里各种可能性叠加于当时当下,在变化进程中分了叉。

一些可能性成为了现实,与之相对的另一些则只能湮灭在架空历史的某个版本中。

这样的进程,既不是理性所全然拥抱的机械确定,也不是感性所衷心赞许的美好愿望,不确定性很大。

不光如此,变化还有加速趋势,让人目眩心惊。

不确定性加速袭来的未来,却并不意味着理性和感性就错了。

面对未来,两者最大的问题是货不对,工具不趁手:理性分析和建模依据的有限经验信息,感性链接与共情的小范围人群,都太片面了。

对变化的适应力就是智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慧要向谁去学?

题词三个面向的邓公是当仁不让的智慧代表。

三起三落,该硬时硬,该软时软,硬的时候留有余地,软的时候坚持原则。

到今天我们仍在伟人智慧的余荫下前行。

片面的信息和人群构成了对全局的遮蔽,已有的观念和结论阻碍了对变化的适应。

因此,遇到必须靠智慧解决的问题时,可以尝试回到能出发的当下,回到忘掉招式和积累的原点。

或许你会有新的感受。